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汉族官僚在明元帝的治世也得以发挥其政治手腕。这次的主角是崔宏的儿子崔浩,他的基本方针是“文明化”。盘踞塞外的鲜卑族,一向是弱肉强食、不顾父子兄弟情分而自相残杀的族群,他们只有利益观念,丝毫不知义理为何物。崔氏父子认为,使形同禽兽的鲜卑拓跋部北魏政权文明化,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身为汉人的崔氏父子所想到的文明化,不外是鲜卑族的汉族化。崔氏父子企图使蛮族政权靠北魏的军事力量,一面扩大领土,一面走上文明之路。

    北魏明元帝的治世,相当于南方东晋灭亡至宋朝创始的时期,也是刘裕正活跃的时候。

    每次北魏大本营在作南进或北征争论时,崔浩都全力驳斥南进论调。南方无论是东晋或受其禅让的宋,都是汉族政权,有中华思想、持“汉族至上”论的崔浩,以如下理由反对南进:

    ——展开攻城作战时,汉人善于守城,而我们却不善于攻城,将会因此损失极大兵力,这对我们而言非常不利。

    表面上看起来是利害得失的考虑,骨子里却是“不攻打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

    明元帝是好战型的君主,不太喜欢政治,战争以外的事情,他都交给崔浩处理。崔浩于是趁机把北魏王朝组织大大的汉化。

    “重文轻武”是汉族的传统。北魏政权曾几何时愈趋贵族化,军人的地位也随之低落。

    宋武帝刘裕死去的翌年(公元423年),北魏明元帝也死了,享年三十二岁。长子拓跋焘旋即即位,是为世祖太武帝。太武帝即位时年仅十六岁,一切几乎都靠崔浩辅佐。太武帝吞并五胡十六国的残存政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唯一霸者。

    最后一个灭亡的北凉是匈奴系政权,以现在的甘肃省西部为领土,佛教都市敦煌也在其支配之下。随着中国北方的统一,佛教逐渐浸透到北魏的每一个阶层,并吞佛教国家北凉后,此一趋势愈见明显。

    “可叹啊!这是大大值得哀伤的一件事——”

    崔浩对佛教鼎盛之事忧心忡忡。佛教是异国印度的信仰,持汉文明至上的中华思想者崔浩,当然以此为隐忧。

    崔浩对北魏的未来绘有伟大的蓝图。总有一天要与南方汉族政权大一统,使汉文明灿然于天下。孰料,情势此时却有了转变,这个以天竺为名的异国奇怪信仰开始蔓延了。

    “非趁早禁止胡神(佛)之邪孰不可。”

    崔浩身边的宗钦进言道。

    “究竟该如何是好呢?”

    崔浩对佛教的迅速蔓延深以为忧。

    “我们必须先使主上痛恨胡神之教。”

    另一名亲信段承根说道。在君主独裁制度之下,权力超越一切的皇帝,当然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要我们把胡神的不是之处,一一向皇上禀告吗?”

    崔浩露出怏然表情说。

    如果是就政治或农业问题说服太武帝,崔浩有充分的信心,但是,事关宗教,他就一点把握也没有。他没有自信能彻底诉说胡神的不是,何况佛教主要经典已有鸠摩罗什完成的汉文译本。想数落佛教的不是,必须读破这些汉译经典,有将之驳斥的理论根据才可以,而崔浩却没有这些经典。

    “我们必须起用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伺候在皇上身边才行。”宗钦道。

    “有这样的人吗?”

    “嵩山有一个名叫寇谦之的道士,据说,这个人受了《神人图录真经》六十余卷真传。”

    “六十余卷?”

    这样的人应该有能力驳倒胡神经典才对。——崔浩重重地点头了。

    寇谦之是五斗米教系的道士,以天师自称。宗教团体领袖大都辩才无碍,能抓住群众的心理,使人倾倒。寇谦之就是这样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