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孔明再度率军北伐,越过斜谷道,来到渭水沿岸,这是经过两年时间准备才动员的十万士兵队。在街亭一役及张郃阵亡的战役之间,曾经有过一次进击至陈仓后又撤退的战斗,因此,这次北伐算是第四次。由于使用孔明所发明的木牛、流马,运输作业极为顺利,庞大军队来到渭水南边一个叫武功的地方。现在的地图上,武功在渭水北岸,但若依据三世纪前半的水路情形,武功这个城市应在渭水南岸。

    魏的主帅又是司马仲达。有意攻打长安的蜀军,一定会渡过渭水到北岸,因此,魏军大可在渭水北岸严阵以待,并于蜀军渡河甫毕、尚未整顿阵形之际,给予痛击。而司马仲达发下的指令却是:

    “全军渡河!”

    “主帅是准备布下背水之阵式吧?”

    魏军幕僚猜测这个命令的用意。而发下命令后的司马仲达则显得无比紧张,他轻轻摇头自语道:

    “蜀军要是绕山到东边,问题可就大了。希望他们到西边的五丈原……”

    战争无异赌博。司马仲达下的赌注则是孔明会走过五丈原。

    倘若蜀军走东进路线,则其目的在于速战速决。仲达由孔明的性格判断,蜀军会为了长期作战而走向西边。因为这是一场赌博,所以,仲达根本未做敌军东进时的准备,他的一切作战计划,都以蜀军开往五丈原为前提。

    孔明果然向西方前进。

    “他们前往五丈原了!他们前往五丈原了!”

    司马仲达孩子一样地欣喜雀跃。这么一来,他可以不必为改变作战计划而费心了。

    实际上,诸葛孔明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走向西边的,他会一度倾向速战速决,因而考虑采取东进策略。后来改变决定向西方的五丈原前进,是因为与同盟的吴国之间洽谈有了结果的缘故。

    ——希望贵国由居巢、湖口两地攻打合肥新城。

    孔明曾经如此向吴要求。

    之前蜀、吴同盟甚不谐调,原因不外乎彼此利害关系并不一致。这次,两国终于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攻取合肥是吴的夙愿,而一旦取得合肥,它将成为北进时的桥头堡。此外,有了这个前哨站后,以后可以免除来自北方攻击的威胁。过去未敢攻打合肥,是因为魏的兵力过强,现在情形已大不相同,由于魏的大军前往迎击蜀军,因此,吴于这个时候攻打合肥,魏应该不可能派出援军才对。

    吴遂对攻打合肥之事欣然表示同意。

    由于蜀已在五丈原采取持久作战的态势,吴没有魏派援军之虑,因而在精神上轻松许多。

    进驻五丈原的蜀军,十万将兵奉命开始在当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屯田政策”。

    于是,士兵们当起农夫来了。

    ——慢慢地来。

    蜀军摆出这个态势给魏军看,目的在于使对方变得心浮气躁。

    “你们要慢慢地来,我们也可以不快不慢呀!”

    司马仲达笑着说了这句话。

    仲达由于得到间谍的报告,对蜀的内情知道得很清楚。内讧频发是蜀军内部的传统,因此,屯田生活拖得越久,内部的派系斗争也会越演越烈。

    ——等他们发生分裂吧!

    仲达打的是这个如意算盘。

    孔明当然知道己军的弱点。但他持着乐观态度,期待在己军的派系斗争白热化之前,魏会因合肥被吴攻打而军中产生动摇。

    未料,孔明的期待落空了。

    因为,吴军攻打合肥的情形并不顺利。这一点或许不该苛责吴军,而应称赞据守合肥的魏军英勇吧?

    由于合肥的魏将满宠十分善战,吴军始终无法攻陷该城。

    不仅如此,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