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是西汉的典章制度。但由于只据二史,对汉制之见于他书的概不采录,取材未免狭窄,价值不大。

    《东汉会要》,40卷,徐天麟继《西汉会要》之后,又成此书。此书主要根据的是范晔的《后汉书》,但还旁采《东观汉记》、《汉官仪》、《汉杂事》等书,取材较广。体例与《西汉会要》略同,分帝系、礼、乐、舆服、文学、历数、封建、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蕃夷15门,384事。记述了东汉一代的典章制度。两书稍有不同处是:《西汉会要》不加论断,此书间或附以案语,或杂引他人议论。

    《两汉会要》近年有中华书局的校点本。

    《宋会要》是宋历朝官修《会要》的总称,包括:《庆历国朝会要》、《元丰增修五朝会要》、《政和重修会要》、《乾道续修四朝会要》、《乾道中兴会要》、《淳熙会要》、《嘉泰孝宗会要》、《庆元光宗会要》、《嘉泰宁宗会要》、《嘉定国朝会要》等,原书均佚。所以《宋会要》经过一番坎坷,现存只有辑稿。

    宋王朝自统一以后,就设立了“会要所”,开始辑录各种典章制度以及政事得失的事例,为修“会要”作准备。自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绶等纂修《国朝会要》150卷以后,一续再续至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的280年间,经过北宋、南宋两个阶段,前后共修撰了10次,成书2200余卷。此书取材,主要是实录与日历(史官纪事册),此外,六部所属以及诸路监司所有档案,无不网罗搜集。但没有正式刊行,却允许大臣自由传抄《会要》的内容。因此,南宋在临安(今杭州)偏安以后,《会要》散失,就派人到私人家里去抄录《会要》,作为编写国史的材料。

    元朝灭宋,两宋积年编撰的全部《会要》抄本都被运到大都(今北京),成为后来元朝修《宋史》各志材料的主要来源。明朝初年,修《永乐大典》时,把宋代《会要》里的各部分内容分别编入各韵目中。不幸,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一次内廷失火,宋代《会要》原本竟然全部被烧毁。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徐松奉命修《全唐文》时,他利用可以调用《永乐大典》和官府备有抄写人员的方便,以搜集《全唐文》资料为名,命人把《永乐大典》里所收的各本《宋会要》的内容全部辑录出来,共五、六百卷,成为《宋会要》的辑本。但是徐松生前没有来得及整理出这部《宋会要》辑本。后来做张之洞的幕僚的缪荃荪得到了这个辑本,又经他的手,转到广雅书局。当时张之洞是两广总督,他聘请缪荃荪和屠寄整理辑本,但没有整理完,就因离任而中辍了。于是辑本后来被书局提调王秉恩占为己有。1915年著名藏书家刘承幹用重金购得辑本,藏入嘉业楼,并聘人重新整理、改编,成为清本。1931年国立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从刘承幹手中买下了徐松辑本,成立了由陈垣任委员长的编印委员会,在1935年影印出版,名为《宋会要辑稿》,线装本200册。1957年中华书局缩印成为平装本,八大册,这是现在通行的本子。

    《宋会要辑稿》和《宋会要》原本内容、形式都已有很大不同,又经过多次转抄,脱衍错误很多,尽管这样,它仍然是现存宋代历史史料中最丰富、最集中的一部书,所以也是史料价值较高的一部书。

    《宋会要辑稿》现存有366卷,共分为17类: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约800万字。每一类下面又分为若干子目,内容包括皇帝诏令、政府规定、臣僚章奏、地方报告等等有关宋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此书也可说是有关宋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关于《宋会要》,史学界还在进行大规模的辑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