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38年3月底,福建省晋江县南郊清村侨属杨足娘,突然接到从安徽省泾县寄来的一封信。她请邻人读信时,才知道是长子沈尔七寄给她的。沈尔七在信上告诉母亲:他已从菲律宾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并说明回国参战的道理。沈尔七离家往马尼拉谋生已8年了,母亲很惦念他,复信时催促他回家团聚。

    5月下旬,杨足娘又接到儿子从新四军政治部寄来的回信。信中写道:

    这封充满革命激情的家书,是沈尔七为抗日救国而奋斗的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沈尔七,原名沈庆炬,1914年生。父亲沈日乞早年去菲律宾谋生。1930年春,他远离家门到马尼拉跟父亲干活。

    30年代,菲律宾华侨也和国内一样积极展开抗日救亡活动。沈尔七参加了马尼拉普智夜校进步学生为抗日组织出版《族声》文艺刊物的活动。

    1936年初,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由宋庆龄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的,简称民武会)决定在菲律宾建立分会,由高剑峰、郑显玉、郑炎火、沈尔七等人负责筹备。于是沈尔七重返马尼拉市区,参与筹建分会工作。民武会菲分会成立时,各界侨胞参加者达数百人,沈尔七被选为分会主要负责人之一。

    “七·七”事变后,民武会菲律宾分会发动会员和各界侨胞献钱献物,慰问祖国抗日将士。10月,又发起组织“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许多华侨青年报名要求回国参战。11月初,民武分会从报名青年中挑选了身强力壮的沈尔七、戴血民、许振文、郑显玉、余志坚、杨血映、陈友节、庄玉英、张光等28位,组成救国义勇队,由戴血民、沈尔七带领,于1938年2月,途经厦门、漳州、龙岩到达皖南,编入新四军二支队,改名为“菲律宾华侨回国随军服务团”。新四军二支队政治部任命沈尔七为团长,戴血民为副团长,俞炳辉为教导员。他们成了第一支归国华侨抗日的队伍。

    为了向旅菲侨胞传播祖国抗战的真实消息,以加深侨胞对坚持抗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了解,继续动员爱国青年回国参战,同时筹募医药品支援前线,新四军领导决定派沈尔七、许振文等人重返菲律宾,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叶挺军长还提出可以组织华侨营(或团)的主张。

    沈尔七等人于1939年春回到马尼拉,受到菲律宾各爱国侨团的欢迎,“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简称劳联会)大力支持他们开展工作。沈尔七利用各种机会,向各界侨胞介绍祖国抗战的形势,阐述只有团结抗日,持久作战,才能夺取最后胜利的道理;发动华侨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将士;号召爱国青年回国参战,打击日本侵略者。他们的宣传激发了广大侨胞的爱国热情,促进了筹募工作的开展。

    劳联会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的名义,公开发动劝募,同时发起组织“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回国慰劳团”,动员爱国华侨青年报名参加回国劳军活动。在各界侨胞的赞助下,劳联会筹购了一批军需品和一套铜管乐器,又从报名的青年中挑选了23人,组成慰劳团的乐队,聘请洪光学校音乐教员周东君任乐队教练,演奏抗日歌曲。

    劳联会回国慰劳团由王西雄为团长,沈尔七为政治指导员,曾心平负责宣慰,王爱奎负责管理,郭汐江负责文书,张匡时负责财务,于1939年6月离开马尼拉到香港。当时广州已被日寇占据,慰劳团根据廖承志同志的指示,绕道越南,入广西至桂林。桂林八路军办事处派了两名营级干部护送慰劳团员们,经湖南衡阳,转赴江西上饶。

    行军路上,沈尔七以自己前一次到新四军前线的亲身经历,坚定团员们的意志,并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来鼓舞大家。1939年7月底,慰劳团克服了种种困难,到达上饶。当时正在上饶的叶挺军长,立即接见慰劳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