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45年的延安《解放日报》上,刊登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一则报道:“太行甄荣典生产优异当选为新劳动者旗手”。

    在太行山腹地的涉县温村,晋冀鲁豫边区总工会主持召开的“新劳动者旗手竞选和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与会代表深深地为八路军兵工厂制弹手甄荣典的模范事迹所感动。在大家一致推举和评议委员会的评定下,甄荣典光荣地当选为第一名选手,被评为晋冀鲁豫军区“新劳动者旗手”。甄荣典这个名字,伴随着报纸和电波,飞向整个晋冀鲁豫解放区,飞向开展抗日斗争的前线和后方,成为鼓舞广大革命者和人民群众的榜样。然而,这更使日本鬼子愤恨和恐惧,因为他们正为找不到我们敌后抗战的兵工厂而焦急不安。

    太行山巍巍耸立,纵贯千里。在太行山南麓西侧的武乡、黎城、左权三县交界的深山处,有一片开阔的谷地。这里群山环抱,巨峰参天,地势十分险要。谷地东南面的山峰叫水腰山,在水腰山的峭壁上有一山洞,名叫黄崖洞。在抗日战争时期,威震敌胆的黄崖洞兵工厂就设在这里。一整套设备,约有40多部机器,其中还有一部能够制造精密量具的美国产的高级车床。这里还有整齐的职工宿舍、小卖部、俱乐部,并且装有电灯、电话。全厂共有七八百名工人,技术力量也相当雄厚。更重要的是,这些干部和工人都有高度的思想觉悟,有抗击日寇的坚强决心。

    甄荣典籍贯为河北唐县,生于1917年,1940年5月入党。两个月后,他加入革命队伍,随同抗大三团的学员,从晋察冀地区去延安。当时,“百团大战”正在激烈进行。他们行至途中改变了计划,转道武乡来到设在石门寨的八路军总部。在总部军工部的统一安排下,一部分文化高的同志进了工业学校,而从未上过学的甄荣典便和其他一些文化低的同志,被分配到这深山峡谷中的八路军兵工厂工作。

    工厂里有机工间、钳工间,有蒸气锅炉、发动机、铣车等。甄荣典到了装配间,看到那满地一件件崭新透亮的产品以后,那激动的心要逃出胸膛似的。他差一点扑上去抱住所有的器械。那些枪、那些弹药简直太惹人爱了!厂里的同志告诉说,他们每月要生产七九步枪300余枝,掷弹筒100多具,五零炮弹30余发。同时,还能生产不少的刺刀、地雷、马尾弹等其他武器。总起来年产量大约可装备16个团。“呀!16个团得多少人啊!”甄荣典不禁吐吐舌头,惊呼了起来。没出几天,甄荣典就熟悉了这里的情况,觉得不是说的那样苦,但也不像想像中的那般美。伙食定量,每人每天一斤,大多是黑豆、高粱、玉茭之类粗粮,菜很少能吃到,有咸菜和盐巴下饭就不错了。宿舍全是石头垒建,虽有电,可主要满足生产,因为能源奇缺,下班回来,就只好摸黑休息和睡觉了。生产不用说是紧张的,一天干下来确实有些累。但甄荣典一点不觉得艰苦,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只恨自己学得不快,干得太差。

    正当甄荣典他们很快适应了工作,决心为抗战胜利贡献才智的时候,抗日战争进入了艰苦的相持阶段。日寇集中全力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进攻。他们调集重兵,大搞野蛮的“三光”政策,进行疯狂的“扫荡”。处于后方的兵工厂陡然间变成了前线,直接跟敌人在这黄崖洞一带的山山岭岭之间交战。

    1940年10月,狡猾的敌人不知怎么得到了情报,向黄崖洞扑来。原来设在榆社韩庄的八路军修械所迁往水腰山的黄崖洞下。一年多前,敌人就企图毁灭的这个修械所,它非但没有被打垮,反而增制了机器设备,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足以制造多种武器弹药的兵工厂。于是,敌人便把打击的重点目标对准了兵工厂。这年的11月底,狂妄的日寇悍然调动其精锐部队坂垣师团7000余人分为5路,直扑我黄崖洞兵工厂。

    战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