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79年,由蔡万春、蔡万霖创办的旧国泰集团分家,五兄弟中排行老四的蔡万才只分到国泰产险(富邦产险的前身)与国寿的一些股权。相对二哥蔡万春这一脉分到国泰信托、租赁、国信食品、来来百货等事业体,老三蔡万霖分到国泰人寿、建设、国泰医院等,只有蔡万才的版图最小。

    至于为何做出不均的分配,据说与蔡万才年龄最小、未曾参与创业、贡献有限有关。分得少,让蔡万才必须比哥哥们加倍努力,才能迎头赶上。

    20世纪80年代早期,富邦产物保险的经营是以财产保险为主,经过20多年的打拼,逐步将自己发展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财险公司。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富邦产物保险开始了一系列的金融扩张活动,为日后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奠定了基础。1989年,恐怕也是蔡万才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股市大多头,蔡万才看准时机,决定与国泰集团做出清楚的切割,把手上1600多万股的国寿股票全部卖掉,而且卖在国寿股价的历史高点1500—1800元之间,赚进至少200亿元的现金,成为他手上最重要的“创业基金”。

    1988年7月,由富邦产物保险发起成立富邦证券;1991年8月发起成立富邦银行;1992年7月发起设立富邦投信(即富邦证券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7月发起设立富邦人寿;1994年投资香港,开始海外扩张;1997在英属维京群岛设立海外投资公司。

    为提升富邦集团的金融服务能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2000年富邦集团又与美国花旗集团进行战略合作。根据双方的协议,花旗集团出资亿美元,分别持有富邦集团内的富邦证券、银行、寿险和金信各15%的股份。至此,一个包含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证券和资产管理的门类齐全的富邦金融集团基本形成。

    后金控时代,富邦金控以并购台北银行和香港港基银行为契机,成功实现了以财产保险为主的业务结构向以消费金融为主的业务结构转型,并为进军大陆金融市场做好了准备。

    在2001年12月富邦金控成立前,富邦产物保险基本上是沿着先产物保险后其他类型金融业务,先岛内业务后国际业务的思路进行扩展的。2001年12月富邦金控成立的第一阶段,只有富邦产物、富邦证券、富邦商业银行及富邦人寿保险四家子公司。

    2002年8月,富邦金控进行了第二次扩张,将台湾地区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富邦投信和台北银行纳入金控体系。2003年又收购了香港港基银行75%的股份,并将之更名为富邦银行(香港)。经过两次扩张,富邦金控的业务领域不仅扩展到了资产管理,而且还强化了旗下的银行业务。

    2004年,顺利完成旗下富邦银行和台北银行的全面整合工作,银行作为集团内部营销平台的优势地位更为突出,金控内部的垂直整合得到了提高。后金控时代的另一策略就是收购香港港基银行的股权,伺机进入大陆市场,并结合台、港两地资源筹设“两岸三地理财平台”,以为富邦金控在华人世界确立长期的竞争优势。

    2008年,在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富邦集团逆势上扬,蔡万才更是凭借33亿美元跃居台湾首富,而富邦金控的资产在2008年底也首次超过了国泰金控,成为台湾金融老大,并在2009年扩大了领先优势。

    蔡万才不是白手起家,但却在“二次创业”中上演了更辉煌的一幕。而这一点,是无数企业家梦寐以求,却极难做到的。

    当优秀的企业家有了少许的资本后,他们不会安于现状,必然会追求进一步的发展。而当公司进入成长期,在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又会出现许多公司以前所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