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红军接连突破三道封锁线,使蒋介石既对粤军和湘军的围堵不力十分恼火,又增强了其一定要将红军聚歼于湘江以东、湘桂边界以西的桂东北地区的企图。

    还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前,蒋介石已判明红军南进突围的战略意图,所以他任命反共健将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中央军”嫡系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蒋介石的“围歼”计划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在宁远的天堂圩与道县间进行合击。此一步骤若不能实现,第二步,则是聚集各路大军,阻截红军于桂东北至湘江以东地区,在湘江之滨聚歼之。

    国民党早在红六军团西进时,就作了守备湘江沿线的准备,在桂东北、湘西南沿江两岸筑起大小碉堡共550多座。这次,凭借其优势兵力和精良装备,再加上湘江“天堑”(国民党军吹嘘这个地区是“铁三角”),各路“追剿”的任务就是要“铁壁合围”。

    蒋介石为了将红军“围歼”于他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亲自在南昌行营督战。他给何键写信,指出“党国命运在此一役,望全力追剿”;并赠与一首唐诗: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充分表露了其“剿共灭红”之心。

    但是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与军事顾问李德等都对敌情估计不足。早在1934年11月17日,他们就已获悉何键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潇水以东地区的计划,但直到24日还认为“目前尾随之敌其行动仍极慎重,表现为无急追之心,而系相机进展的性质”。因此,他们迟迟没有定下迅速渡江的决心。

    11月25日,红军大部从湘南道县与水口(今江华)之间渡过潇水。蒋介石在第一步计划落空后,严令湘、桂两军按原定计划,对已过潇水的红军先头部队进行夹击,对未过潇水的红军余部进行堵截,务必全歼红军于湘江以东。是日,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我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要求红军抢渡湘江,迅速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

    这时,何键的“追剿”军两个师正由东安向全州、咸水一线急进;第二路一部进至零陵、黄沙河一线;第三路由宁远进至潇水以东之道县地区;由全州、兴安南撤的4个师也向灌阳及其西北前进,企图配合“追剿”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红军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中央红军按照中共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和中革军委的命令,昼夜兼程地向湘江急进。11月27日,红一军团先头部队第二师顺利渡过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觉山铺之间的渡江点,并在附近架设浮桥。28日,红一军团主力经鞍山坝到达石塘圩。同日,红三军团第四师先头第十团渡过湘江,进至界首以南光华铺、枫山铺地区。红五军团扼守蒋家岭、永安关、雷口关地域,迟滞追击之敌,掩护后续部队通过。军委纵队已进到灌阳以北的文市、桂岩一带,距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这时如果轻装急进,还可迅速渡过湘江,减少损失。但是,博古、李德等人仍不肯把那些“坛坛罐罐”抛弃,以致红军主力部队的机动能力受到严重限制,行动十分迟缓,每天只能走20多公里,足足走了4天才到达湘江边,致使湘江两岸的部队为了掩护全军渡江,与优势敌军展开了异常激烈的战斗,付出了十分惨重的代价。

    当红军两翼前锋已抢占渡口和作战阵地,正等待军委纵队之时,国民党中央军已撤回道县进行追击;湘军已进入全州,占领部分渡口并封锁湘江,进行堵截;桂军已回师灌阳进行阻击。这样,敌军在总体上已形成南北两方、一头一尾妄图围歼红军的格局。那时,对于敌军各部的个性特征流传着一种说法:滇军黔军两只羊,湘军就是一头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