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34年7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利后,红军被逼到闽赣边境的狭小地区,中央苏区岌岌可危。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中央决定由工农红军第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入闽浙皖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新的革命苏区。中央当时的想法是,以这支队伍插到敌人后方,不仅可以牵制一部分敌人,而且可以缓解敌人对苏区进攻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央也希望这支部队能在敌人后方有更大的作为,建立新苏区,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奠定基础。

    第五次反“围剿”几个月来,李德的处境越发尴尬,对于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失败他要负主要责任。在最高“三人团”中,博古在他面前总是谦逊小心,对他的战术思想从来都是推崇备至,没提出过任何异议。周恩来虽对他的战术打法提出过不同的意见,可“三人团”决定的事,周恩来也只得忠实地执行。对中国这样的合作者李德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难道去指责那些红军战士?他走过许多国家,参加过无数次战役,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英勇的战士。此时的李德深知有必要担当起挽救革命危局的担子,然而,这位只善于“纸上谈兵”的洋顾问能否担负得起呢?

    在此之前,中央已经收到了皖南地区几个县农民暴动的消息。最后,最高“三人团”一致同意,应该派一支部队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一方面宣传抗日主张,一方面赴皖南,建立更大的根据地。这也是最高“三人团”对外的一致口径。对这支队伍,他们心里清楚,这是一块投出去的问路石,是一支能起一石三鸟作用的队伍。博古提出让红七军团担负此次任务,对他的意见,李德和周恩来没有表示反对。

    于是,红七军团在1934年的7月初从福建的连城奉命赶回瑞金,当时,部队仅剩下4000人。有一部分战士,甚至没有枪支弹药,肩扛梭镖。他们非常疲惫,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瑞金,从军团长到战士,他们只知道要领受一项新的任务,但具体是什么任务,他们并不清楚。

    红七军团一到瑞金,最高“三人团”的李德、周恩来就接见了军团的主要领导。当时的军团长是寻淮洲,军团政委乐少华,军团参谋长粟裕。李德很快向红七军团下达作战任务。他们一路要经过长汀、连城、永安,再向东过闽江,最后到达皖南。从派出这支部队的目的和方向看,是一直向东。而以后大部队转移的方向却向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高“三人团”的声东击西、扰乱敌人视线的良苦用心。红七军团的北上,可以说是为中央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揭开了序幕。

    红七军团出发那天,是1934年7月7日,艳阳高照,天气晴朗。红七军团经过短暂的休整,又补充了2000多名新兵。这2000多名新兵中大部分没有武器,他们只是背着大刀、梭镖。其他的军需物资却一样不少地带上了,仅中央交给红七军团的宣传物品就多达300多担,再加上一些炊事用具,竟达500多担。这些肩背辎重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组成了一支搬家大军。红七军团的这次北上成为几个月后红军大部队进行战略转移的一次预演。

    李德对这支部队的期望很高,他希望这支奇兵能吸引大批围攻中央苏区的敌军,并能很快建立新的根据地。但有关红七军团途中失利的电文、消息一件件地放到了李德的案头上来了:8月9日,红七军团攻打福州失利,兵员损失几百人,被迫撤出福州的桃源向闽东转移……皖南苏区消息:几个县组织的暴动已经失败。敌方消息:蒋介石得知红七军团的实力和意图后,调回了大批追堵部队,重新向苏区“围剿”……李德看着案头的一则则消息,感到自己的希望正在一点点地落空,然而他又不甘心这么快就失败了。他习惯性地站在军用地图前,对红七军团再次下达了不切合实际的命令,他幻想着这支放出去的箭能够响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