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项羽的爱好广泛、变化多端而又不求甚解,大家感到了一种朝气和躁动,这是年轻人本该有的。而根据他的思维独特、固执己见、语出惊人,就断定他志存高远,有着宏大的理想和目标,这就有些牵强附会了。在学习阶段,无论是学文还是学武,抑或是后来的专修万人敌兵法,项羽无不表现得毛躁异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儿学这个明儿学那个,其实说白了还是不爱学、不想学。他最初的兴趣,或许只是一种好奇心使然,当这种好奇激起的劲头一过,他便会觉得寡然无味。
其实,略知大意、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也正是项羽性格的写照。在学习阶段,项羽就表现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容易躁动、易于冲动、没有长性、缺乏韧性。他不喜欢花力气去细心钻研任何事,这让他今后在做任何事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延续这种思维。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有些东西根本就用不着),但它却能开阔人的眼界,锻炼人的思维,培养人的毅力,增强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力和判断能力。功不会白用,时间不会白耗,有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项羽学习不深入,看事情就会简单,做事情就会想当然,这也会让他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群雄逐鹿时,他既不会设局,也不会设圈套。而最要命的是,他对别人为他设的局和下的圈套也是毫无察觉、一无所知。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唯一成就的就是项羽的自信。当他不想学某项技艺时,他并非认为其难学或是没兴趣学,而是一种不屑。这种傲慢的态度也让他内心变得无比强大,凡事全凭主观意愿,自我感觉甚好。
这种人的性格和太阳一样,火辣、热烈、充满激情。每天早上起来,窗外阳光照射,项羽更加信心十足,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似乎那火红滚烫的太阳是专为他一人升起的,他感到置身于天地间的高大,世上没人可以取代他,他生来就是要统治世界、拯救众生的。这种感觉每每让他的内心无比舒畅。
项羽的自信还来自他那自以为超强的判断力,他总能对一件事情作出迅速的判断,并按照这种判断付诸实施。他思维活跃,头脑里有闪现不完的念头,他对事物的认知是完全自我的,喜欢就会付出百倍的热忱,不喜欢就放弃,也并不觉得可惜。久而久之,这种自信就会转变成一种自傲,变成一种随心所欲的性格因子,深藏于内心,在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刻冒出来,左右他前进的方向。
随着后来对大秦帝国征战的不断胜利,项羽的这种自傲更是转变成了一种霸气,一种舍我其谁、“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气。这种霸气一直陪伴着项羽以后的人生,一直到它完全淹没在乌江水的呜咽声中。
刘邦和项羽不一样,他不甘寂寞和孤独,他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他活得很现实,现实到和同僚开玩笑、和老板娘逗闷子都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认为自己有多能,所以他会依赖别人,靠着别人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他也会竭尽所能,不断地对别人提供帮助,巩固他对别人的依赖。如此一来二去,便形成了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一个以他为中心、联系紧密的小圈子。这个圈子尽管不起眼,却有个十分霸气的名字:势力。
势力不是单打独斗,不是特立独行,更不是我行我素。它是由一个核心人物凝聚起来的、有众多人参与加入的、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有事大家办的一个利益集团。当然,那时刘邦的圈子还很小,还没有达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程度,但也已是初见端倪,因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一直是按照这个惯性行走的。也许那时的刘邦根本不会意识到,他这种与生俱来的豪情和适应生活的无奈之举,会转变成日后人们争相投奔的引力,也会成为他日后傲视群雄的资本。
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这个就不会给你那个。正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