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刘邦没有项羽的条件,项羽毕竟曾是楚国的贵族,世代为将军,虽说后来没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邦依然不能望其项背,他就是个普通的庄户人家的孩子,而且家境贫寒,连吃饭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自然没有项羽学文、学武、学万人敌的资本,更没有项羽挑肥拣瘦、挑三拣四的资本。不过这样也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邦因此得以过早地走向了社会。

    尽管项羽在学习上有些随意、乖张,过于自我,但他仍属于接受正统教育的范畴。相比之下,刘邦则更像一个社会油子,他身体力行着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社会大熔炉中百炼成钢。如果说项羽不是个好学生,那么刘邦根本就可以归类为社会青年了。

    刘邦虽没机会上学,却不等于他没有学到知识,他和伟大的高尔基先生一样,上的是社会大学。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不可能脱离开社会,即便你学习完书本知识,也终究还是要走向社会的。而过早地步入社会也让刘邦获益匪浅,他很快学会了为人处事、投机钻营,学会了夸夸其谈、拉帮结派,也学会了蝇营狗苟、尔虞我诈。

    人总是要做事的,绝不会吃饱了没事傻等到天黑睡觉,只是每个人做的事不同、做事的方式不同而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做了这个,就做不了那个,你把精力专注于此事,你就会做好此事,在这个领域上有所建树,但在没有涉足的领域,你就不一定出类拔萃。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又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人的智力差别本不大,谁也不是先天生而知之、后天无所不知的神仙,只是对某件事物的专注程度和用功程度的不同。任何人,只要在某个领域浸染久了,都会成为出色的行家里手。其实这也就是学历代替不了能力的关键所在。

    刘邦没机会读书,却有机会在社会中摸爬滚打,进而增加了他对人的了解。社会学就是人学,整天青灯相伴,在之乎者也的四书五经中是找不到社会学的,就是找到了,它也是死板的,是被拔高了的、抽象了的理论,实际应用起来不一定好使。刘邦步入社会获取的知识,犹如项羽在打架中的招式一样:简单、直接、实用。

    《史记》中对刘邦混社会的生活有段记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简单几句话,却也说明了五方面的问题:

    首先,刘邦这人喜欢交朋友。

    “仁而爱人”,说的是他为人仁义厚道,能够与人为善。刘邦不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喜欢与人交往接触,喜欢主动与人亲近。这样的人自然也容易被别人接受,朋友自然也就多。

    而且刘邦性格开朗、不拘小节,在做泗水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同僚中人常被他调笑轻侮。这点经常被人误解,其实这不是说刘邦说话尖酸刻薄,喜欢搞人身攻击,它应该是一种幽默的打趣和善意的调笑。这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朋友或同事之间,关系亲近到一定程度,不可能总是刻板地交流。远的不说,比如《非诚勿扰》中的孟非对乐嘉说,你本事大,你把头发长出来给我看看。当然人家孟非没这么说,说的别的,我没记住,临时杜撰一个,就是想说明一个意思:乐嘉本人对此是绝不会在意的。不但不介意,相反,他还会赏识孟非的幽默风趣,回以开心的一笑,因为他们是朋友,是一起搭档了很长时间的同事。刘邦有没有孟非的幽默咱不知道,但他开玩笑肯定也会掌握分寸的,否则都别上班了,还不天天打嘴架玩啊。喜欢开别人玩笑的人,也一定允许别人开他的玩笑,比如乐嘉也会时不时反击孟非一下,在孟非的学历或身材上幽默一番,孟非也是哈哈一笑。二人都是有涵养的人,没那么小气,如此才有气场,气氛才会活跃。刘邦就是这么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