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诗《决裂·前进》于1972年在西安、广州、上海等地流传,一直到1975年,在上海仍然享有盛名。《决裂·前进》全诗长达700行,为“文革”中“地下诗歌”长度之最。其诗内容涉及到的生活场景、议论话题,都是1972年时知青们所熟悉的,反映出当时知青(特别是干部子弟)内部的思想冲突、争论。
另一部长诗《生活三部曲》很像是《决裂·前进》的续篇。此诗在1974年春天已在上海广为传抄,1976年3月此诗与《决裂·前进》仍在上海并行流传。
要了解《决裂·前进》等诗,就须清楚此诗产生的背景。围绕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自1969年以后,在知青群体内部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思想斗争、理论争辩,造成朋友圈子的冲突、瓦解和重整。
把《决裂·前进》(1972年)和《生活三部曲》(作于1974年春)两部长诗,与1974年的钟志民冲击波和1976年春黄一丁与刘宁的公开论战联系起来,可以窥见知青群体内部的分裂与蜕变过程。
1974年走后门入伍的高干子弟钟志民请求退伍,重返江西农村插队的事迹见报后,“风暴”袭来,军中干部子弟内部顿时开了锅。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后门兵。小道消息满天飞,传说要遣送他们回农村。有些人已向上级报告,申请退伍,被视为“批林批孔”成绩,披红挂彩送回农村。军中干部子弟内部分裂成两派,利用军营生活短暂间隙聚在一起,关起门来进行激烈辩论。拥钟派与批钟派辩到最后“道不同不相与谋”,分道扬镳,从此不相往来。
钟声民的“壮举”当然不能在一直“扎根”农村的“庶民”知青中引起好感。据说,在1974年有一位在黑龙江插队的知青扒车回家,在列车上听说大名鼎鼎的林虹(继钟志民之后,主动请求退伍到金训华插队的地方务农的先进人物)也上了这趟车,心中有气,去找林虹辩论。两个人在车厢通道内,从下午辩到下半夜,结果竟然是这位男知青心悦诚服地认输,心情激动地当夜下了火车,返回生产队去了。由此可见当时“扎根”派具有强大感召力,理论上也比较系统,在知青中仍有不小市场,许多知青迫于环境也愿意在情感上与它认同。
“文革”中,在知青之间最有名的论战还属黄一丁与刘宁的“公开信”。
黄一丁与刘宁从小在一起长大,从幼儿园到小学,又到中学,再到东北建设兵团。黄一丁1975年底困退回京后,受刘宁母亲之托,给刘宁写了一封信,说:“你妈想到你的身体也并不好的时候,总是很难过,因此希望你能回来。事情正在办,成不成还没有十分把握,但这次上报申请后,一般不阻挡,耐心等吧。你得到通知后,不要犹豫,就回来吧,六七年了,对得起党,回北京来再开辟新的生活吧。”
刘宁是兵团54团团宣传队的队员,长期要求进步,1975年还被评为先进青年。当时,54团正在演出根据兵团知青高崇辉扎根边疆的事迹编排出的话剧《挑战》,由刘宁饰演主角。刘宁给黄一丁回信说:
“我是断然不回去的,不管家里怎么办,通知书来了我也不走。高崇辉同志当年面临的考验马上就要出现在我面前了,我要学习他。”
我赠给同台演戏,家里也正在给她们办病退的同志的话是:
与王淑琴同志共勉:
如果我们相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定胜利,那就让我们把自己同这个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我们的热血全部地洒在那块美丽的园地。行动吧。
与谭霞同志共勉:
红霞终将撒满人间,那红霞是千万共产主义者的鲜血染成,其中也有——我们中国共产党第三代捐献的一片。一定是。这就是我的誓言。
刘宁在回信中对黄一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