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进行了不留情面的严厉批判。
黄一丁接到刘宁的回信后,又给刘宁写了一封很长的内心充满矛盾的信。他并不知道,刘宁已将自己的回信复本作为思想汇报交给组织了。黄一丁在第二封信中,表示了对“扎根”和“学大寨”的怀疑,并说:“人的思维的本性是怀疑论的。”
对于刘宁严峻的批判,黄一丁说:
最后谈到扎根问题……不管我能提出什么理由为自己的“逃跑”辩护,我都不能避开事情的核心:我竟是如此不可救药地舍不得已得到或者将要得到的个人利益!当我看到(我在看《烈士诗抄》)革命烈士由于不肯出卖革命而重新被关在黑牢的时候,我才感到我的灵魂是如何的卑微、丑陋。从今往后,我有什么颜面侈谈“理想”呢!……我希望一直看着你们举着时代的火炬勇往直前。正如我有一次给别人写信中说的那样:“你们身处偏远落后的乡村,却是时代最英勇的尖兵。可是小心!假如有一天你把这火扔掉了,看我会怎样嘲笑你!”
黄一丁的信是用流血的心写成的,反映出其内心的强烈矛盾与所承受的深重痛楚。这是一个曾经拥有理想的知青,迈向怀疑、自我否定道路的第一步,感到自己一无所有、前途莫测,精神世界开始四分五裂。
本来,黄一丁与刘宁的这场争论、批判与反批判,在当时知青朋友之间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可是刘宁将书信作为思想汇报上交后,被团党委作为“阶级斗争新动向”向上级汇报,事态升级,从兵团政治部闹到《北京日报》内参,被谢静宜看到,认为是反击“右倾翻案”和“返城风”的好材料,指令《北京日报》公开发表。至此,黄一丁、刘宁两人已身不由己,被人控制、指挥。
这是知青内部的争吵首次被公开。
《北京日报》在1976年4月26日以通栏标题:《针锋相对的两封通信》将黄、刘二人的第一次通信公开发表。并发表编者按:黄、刘的通信反映出知青山下乡,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存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刘宁的复信“立场鲜明、气势磅礴”发扬了红卫兵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北京日报》发表刘、黄书信后,兵团54团党委组织全团知青进行讨论,以刘宁为榜样树立“扎根”思想。刘宁在1976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作为先进典型回到北京,此时他已重任在肩。兵团政治部、组织部也来人找黄一丁,意在要他返回兵团去。每星期,黄一丁要去几次《北京日报》“谈思想”,有时每天一次,压力愈来愈大。刘宁在北京也“帮助”过几次黄一丁,但两人之间已有很大级差,已不是朋友之间的对话,黄一丁感到两人无法正常交谈。
一些同学、知青朋友冒着被批判、作反面典型的危险,劝说刘宁,但均被刘宁顶了回去。刘宁的第二封信,几易其稿,文章做得更大,发表前曾拿给黄一丁看,满以为他会大受教育,痛改前非。黄一丁发现刘宁真诚地相信这所有的一套理论,真心扎根边疆。刘宁此刻,又何尝是“自由”的呢?一次朋友间的讨论,最后被“升华”、“扭曲”成这种样子,令所谓的“怀疑论”者黄一丁,开始真正产生了全面的怀疑。
刘宁的第二封回信在1976年8月26日《北京日报》上发表:
“你绝不是如你自己所说,不配有理想。你是有理想的,不过,不是无产阶级的理想,而是小资产阶级的理想。这种理想源于你的资产阶级‘现实主义人生观’,核心是个人主义。”
你的身上已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气味”,作了“资产阶级应声虫”,正在“堕入修正主义、资产阶级泥坑”的边缘,“向何处转化,取决于对错误的态度。”“修正主义正向你招手,资产阶级正为此拍手喝彩呀!黄一丁同志,该猛醒了,要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