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已经中了进士了。”
“皇上,”翁同龢又说:“康有为是一个很有血性的人,他主张图变救国,他认为只有效法西洋,铲除旧制才能救中国。皇上请看他请我转交皇上的《上皇帝第五书》。”
翁同龢给皇上呈了上去。
光绪帝在御案上展开看了起来。“国会、议院……宪法……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光绪饶有兴趣地读着。
光绪又兴奋地说:“翁师你听:‘宗社存亡之机,在于今日;皇上友愤与否,在于此时。’说得太好了,太好了。”
翁同龢说:“他说得对,他是在告诫我们不能苟安,国耻未雪啊!”
“翁师,朕要见此人,朕要重用他。”
“好!”翁同龢说:“不过听说他准备回海南了。”
“啊!快去把他留下。”
“是,皇上,老臣遵旨。”
翁同龢出了宫门便乘马车直奔康有为住址——海南会馆。
雪越下越大,翁同龢也越加心急,他不停地催促车夫快跑,生怕康有为走了。
到了海南会馆,里面人说:“康先生刚刚南归。”
“啊,走远了吗?”
“不会太远,最多到城门外。”
“追!”
“驾……”马车夫一扬鞭,马蹄铃清脆地响了起来。
翁同龢焦急地掀开车辇向前看去……
一定要把他追回来。
这人关系着大清的命运,中国的前程。
康有为在马车上坐着,他心情十分沮丧,想到强国会被迫解散,给皇帝写的五次上书,呈了上去都如同泥牛人海杳无消息,虽说翁同龢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但却始终得不到皇上的召见,与其在北京混下去不如回家乡办学堂,等待有时机再来。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没想到一腔热血竟付之东流。正想着忽见一侍仆飞跑而来,恭身秉道:“翁相国车辇随到,请康先生候等。”
“翁同龢?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
康有为急忙下了车,在路旁恭候。
不一会儿,只见一辆豪华马车急皲而来,马车驶到时,侍卫将须胡雪白的翁相国扶下了车。
康有为赶快跪拜下去。
“卑臣康有为给相国请安,相国吉祥。”
翁同龢急步上前扶起了康有为,气喘吁吁地说道:“康进士且留步,请返回京城。老夫成了萧何月下追韩信了。”
“翁相国,这……”
“老夫知道康进士怀才不遇,但我已向皇上举荐了你,要留你在京完全是圣意。”
康有为忙向皇宫方向拜了拜说:“圣意不敢违抗,只是,卑臣在此非但不能一展抱负,了我强国雪耻心愿,却反遭冷遇,甚至强行解散了强国会,所以……”
翁同龢说:“以前是因为皇上没有看到你的奏折,现在皇上看了你的上书十分欣赏,说非忠肝义胆,不顾生死之人,才敢这样直谏。还说要召见你呢。”
翁同龢又说:“《马关条约》后,台湾被割让,此时此刻,面临着国土被瓜分,国家需要变革富强,尤其现在正需要贤才的情况下你如何可以一走了之?”
康有为听了十分激动,便向翁同龢拜了下去,说:“谢皇上圣明,感谢相国举荐之恩,卑臣遵旨返京。”
于是在北京前门,两辆马车调转车头,并辕向城内驶回。
珍妃挽着光绪帝的手漫步来到他们最常来的御花园,珍妃说:“皇上,还上堆秀山吗?”
光绪帝抬头看了看平时最爱登高看皇宫的堆秀山,忽然脸色凝重起来,忧郁地说道:“如今,台湾被迫割给了日奉,胶州湾被德国占了,俄国并吞了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