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菩萨少信仰而多精进;信仰型菩萨少精进而多智慧;精进型菩萨少智慧而多信仰。这三种品质很少圆融和谐地结合在同一个人身上。乔达摩佛陀被认为属于智慧型者。根据经典,智慧型者在短时间内成佛,信仰型需要的时间较长,而精进型所需时间更长。
于礼敬偶像相比,智慧型菩萨更注重于智慧的修证,多修习禅定。他们总是在理智地指导之下,从不接受盲目的信仰,从不自己降服,不为经典和个人的奴隶。他们喜好寂静禅修,默默地在其清静之处施放强大的意念,以道德度化痛苦中的人类。
虔敬或信赖之信心在信仰型菩提萨埵中具有绝对优势。把信仰作为助缘,他们取证佛果。这些菩萨对礼敬偶像很感兴趣。佛像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启迪性和感召力。
应该明白的是,佛教徒不是礼拜佛像,他们礼敬佛像所代表的佛陀,意想佛陀的功德。他们越是如此观想沸陀,越是敬爱他。这就是佛教为什么没有谴责这些外在的礼拜形式。但是,切身修证应受到真正的赞叹,并且是绝对的殊胜。枯燥的理性必须加上信仰之味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即使如此,它也必须是在智慧的光照之下,因为过份的信仰有时也许会带来不利因素。
精进型菩萨总是寻找一切机缘为众生服务,没有再比积极的奉献更能让他们快乐之事。“对他们来说,度化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度化。”他们将不会感受到快乐,除非不停地行化。正如斯里兰卡国王僧伽菩提所说:“他们的血肉之身就是为了世界的幸福和快乐。”他们的生命不仅是为了他们自己,也是为了一切众生。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切菩萨的主要特点。
菩萨坚持不懈地精进努力,但不是象奴隶而是象主人,不希求名利,一切兴趣爱好只在服务度化。别人是否知道他们的忘我事迹,这并不重要,也毫无关系。他们对赞扬和毁谤不加任何计较。
在这些公正无私地为他人服务中,他们忘记了自我,甚至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果这种行为能救度其他有情众生。
在度化他人中忘记自我的菩萨应该修习慈和悲(metta—karuna),从而达到非同一般的高深境界。
菩萨祝愿世界美好和幸福,爱一切众生,如母爱其独子,把自己看成是与大众一体。对于他来说,最为幸福的事就是把一切有情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而对众生来说,他好似一个母亲,父亲,朋友,老师。
“自他平等,代其受苦的精神构成了菩萨的悲悯”。当他如此知见之时,他抛弃了我见,明了自他不二,以善报恶,不经要求,帮助那些曾经亏待过自己的人,因为他知道“宗教导师的力量就在于忍辱”。
“受人辱骂,他不辱骂他人;受人攻击,他不攻击他人;受人恼怒,他不恼怒他人。他的宽忍永不退缩,如同大地母亲默默地承受一切。”
[注]
(1)罗斯?戴维斯教授在《佛教的本生故事》中写道(xxxiv):“有一个宗教罗曼史,名叫巴拉姆(Barlaam)和乔斯福(Joasaph)”。一个印度王子接受巴拉姆的劝化而成为隐修者。读者将惊奇地发现,这一历史来自于佛教,乔斯福福就是称呼改了的佛陀。乔斯福一词就是菩提萨埵的滥用。乔斯福用阿拉伯写成则为扬达沙陀(Yudasatf),这是由于阿拉伯语字Y同B的混淆,它应是菩提萨埵。《宗教和伦理百科全书》,第七卷,第567页。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