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爱执,是谓婆罗门。
牛王(46)圣勇者(47),无欲贤胜者(48),除垢(49)觉悟者(50),是谓婆罗门。
牟尼知前生,天界(51)及恶趣(52),达至了无生(53),引以无上智,圆满其自身(54),成就诸梵行(55),获证情欲止,是谓婆罗门。
[注]
(1)生命在娑婆世界之中,即阿罗汉。
(2)抛弃痛苦,获证不还果、第三圣果,在此时,圣者彻底地断除贪嗔痴烦恼。
(3)Sabbadhi-五蕴。
(4)结(束缚)有四,即:一、贪求(abhijjha),二、恶意(vyapada),三、执迷于错误的祭祀(silabbataparamasa),四、把先入为主之见当作真理(idamsaccabhinivesa)。
(5)此偈说的是阿罗汉的道德境界。热恼既是物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阿罗汉只要色身还存在,就要经历身体上的热恼,但是他没有为此而担心。他不经历心理上的情感热恼。
(6)阿罗汉不着任何一地,随着而往,因为他们摒了我、我所之见。
(7)聚集有二,即:业行和生活四需。前者廷长在娑婆世界中的生存,后者虽然重要,可能会成为精神证上的障碍。
(8)去除希求食物之贪。
(9)涅槃是从痛苦中的解脱(vimokkha)。它被叫做空,是因陋就简空了贪,嗔,痴,不是因为没有,或断灭。涅槃是一积极的圣境,不可以世俗之语阐述。它是无形的,因为去除了贪等标志。阿罗汉生存之时体受涅槃之乐。说阿罗汉圆寂后存在,不存在都是不正确的,因为涅槃即不是永恒,也不是断灭。在涅槃中,无一物得以永生,亦无一物,除烦恼之外,得以灭除。
阿罗汉在现在一生获证阿罗汉果,享受涅槃之乐。
(10)平隐-Tadi,既不贪执于理想之物,也不憎恶可恶之物,从不执著一物。在八种世间法中,即:称饥,苦乐,利衰,毁誉,阿罗汉寂静不受忧恼,不即不离,不喜不忧。
(11)因陀揭罗-Indakhila,意为如同帝释坚稳和高大的石柱,或树立在城门中的大石柱。
注疏者者说,因陀揭罗是作为装饰品,树立在城里或城外的柱子。它们一般由砖块或耐久的木头做成,呈八面形。柱子的一半埋在泥土中。因此有坚固和稳定得如同因陀揭罗这样的比喻。
(12)不再受生死。
(13)所有烦恼。
(14)因为他的意识绝对的清净。
(15)在翻译过程中,巴利语中的双层意思丢失了。
(16)Assaddho愿意为不真实。因为他自己从亲身体验中知道,他不是仅仅接受他人的东西。
(17)生存与再生之联系。Sandhicchedo也有偷盗者之意。
(18)Akata-涅槃。之所以如此称,是因为非任何人造作。Akatannu也可译成忘恩。
(19)巴利语-Vanta+aso:另外一种意思为食呕吐者。
(20)通过四种圣道。贪的精烦恼被消除在第一三圣道,细烦恼被断除在最后圣最。
(21)巴利语-Hata+avakaso:意为断除因缘者。
(22)Ninna和thala愿意为低下的躺着和高地。
(23)无有情欲的阿罗汉快乐地居住在世人不感兴趣的与世隔绝的森林中。
(24)解脱了情欲之苦。
(25)Kina,阻碍精神修证的贪,嗔,痴等。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