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绝对需要隐居静处,以苦行为生。比丘的生活毫无疑问加快和促进了精神的进步。但是即使是在家居士也可以获证圣果。
面对一切诱惑而又能果证阿罗汉的在家人,当然要比那些不受外来干扰,潜心修习而获证阿罗汉果的比丘更值得赞叹。
有一位大臣,当他骑在大象之上,穿戴着上等的衣着,当下就证得阿罗汉果。对此,佛陀说道:
“寂静,自律,自信,纯洁,
非伤非害一切有倩,
此人即为婆罗门,隐者,沙门。”(3)
有好多在家居士没有抛弃世间生活,而获证涅槃。其中,最为虔诚,最为慷慨的在家信徒给孤独为斯陀含果,释迦族的大名为一来果,陶工甘提柯罗为不还果,净饭王死时证阿罗汉果。
比丘要遵守四种更高层次的道德,即:
波罗提木叉根本道德之典,比丘要遵守的各种各样的戒条。
有关心智训练方面的戒律Indriyasamvirasi1a。
有关纯洁生活之道的戒律Ajivaparisuddhisi1a。
有关利用生活必需品的戒律一Paccayasanisitasila。
此四种戒律被共称为净戒(silavisuddhi),是涅槃之道上七个清净阶段的第一步。
当一个人出家,并受大戒(upsampda),他被叫做比丘。在英语中没有一个能准确表达巴利语Bhikkhu意思的同义词,乞讨僧可以被认为是意思最为贴近的翻译。但这不是指乞讨之人,而是指依供养为生者。
比丘没有誓言可言,他自愿成为比丘,甘愿以梵行为生。在任何时候,他都可自由脱离僧团。
除若干小小戒之外,一个比丘必须坚守二百二十条戒。有关彻底断除淫欲、偷盗、宰杀、末证言证(错误地以为自己有神通)的四大戒必须严格地遵守。如果他违犯了其中任何一条,则他就成为一个败落者(parajika),并自动终止了比丘资格。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作为沙弥(samanera)而重新加入僧团。他若犯了其它过失,则必须根据情节的轻重弥补。
比丘的显著特点是:清净、戒淫、甘愿贫穷,谦虚、朴质、无私的奉献,自律、忍唇、慈悲和无害。
换句话说,抛弃世间快乐和欲望的比丘,他的生活是唯一获证圣果的有效方法。但出家本身并不是目的。
[注]
(1)《法句经》,第183偈。
(2)《经集》,第三品,第一经,《出家经》.V406。
(3)《法句经》,第142偈。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