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心生爱意,这使得他不得不对之前一直犹豫的事情做出选择,最后他选择离开牛津,即放弃那个即将举行的优等生考试。事实上,他为的也只是那个考试,因为他对其他事情根本不感兴趣,只想找份工作继续自己的写作生涯。其实牛津并没有他最初想象的那么好,因为他已经有了他想在牛津得到的东西。
他的前导师福克斯教授向《威斯敏斯特公报》的编辑斯潘德推荐了他,斯潘德同意试用他一段时间。这样,穆里就需要在伦敦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之后他和凯瑟琳一起吃饭,凯瑟琳同意将她所住公寓的一间屋子租给他,每周七先令六便士的房租。他欣然前往。
白天,他们各自忙自己的事,穆里忙着编辑,凯瑟琳写她的小说,他们交谈的时候往往都是在晚上,跟其他年轻人一样,经常到清晨一两点才睡觉。
一天晚上,她突然问道:“我做你的情人难道不好吗?”“不,不要那样,你不觉得那样会毁了一切吗?”穆里回答说。“是呀!”她答道。直到后来穆里才发现,当初那样的回答让她很受伤。没多久,他们便发生了关系。
穆里在自传《两个世界之间》中这样写道:“若不是凯瑟琳有婚约在先,我想我们可能立即就结婚了。”
或许是凯瑟琳的离开让波登的自尊心大受伤害,所以他一直拒绝与她离婚。
穆里和凯瑟琳虽然不能结婚,却不耽误他们度蜜月,他们选择了巴黎。当然,选择巴黎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让凯瑟琳见见自己的好友弗朗西斯·卡可。
回到英国后,他们的住所在伦敦和乡村间更换。凯瑟琳对新的住所总是不满意,刚到一处新居便急着找另一个地方。两年里,经过十三次的折腾他们终于决定在巴黎久居。
身为记者的穆里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并且有了一定积蓄,他和《泰晤士报》的文学副刊编辑里蒙奇约好在巴黎为他们撰写当代法国文学的文章。这样,他不但有积蓄,还能领取稿费,再加上凯瑟琳的一些补贴,他们在巴黎的生活开支便有了保障。
他们在巴黎租了一间公寓,还把在英国收藏的家具运了过来,为此破费了一大笔。他们经常与弗朗西斯·卡可互相来往,这个风趣幽默的朋友非常能博得凯瑟琳的好感,用法语来形容卡可就是让凯瑟琳感觉到“一些小殷勤,并且很受用”。但非常不幸的是,《泰晤士报》的文学副刊和《威斯敏斯特公报》同时拒绝了穆里写的稿子,他们也因此没了收入来源。
当时的卡可连自己都顾不过来,更别提会给他们提供帮助了,他们两个没了任何办法。随后,穆里接到了斯潘德的信,信中说《威斯敏斯特公报》的艺术评论员目前一直空着,如果他打算回国,这份工作就留给他。
1914年3月,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选择返回英国。他们继续开始了四处搬家的生活,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穆里失去了工作,两人便搬到了白金汉郡的科尔斯伯里,和D.H.劳伦斯夫妇成为邻居,并结下了友情。在这里,他们的生活过得并不愉快,因为凯瑟琳始终追求都市生活,而穆里却并不钟情于那里。
后来,凯瑟琳得了关节炎,不得不放下写作,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拮据。她开始抱怨穆里不去赚钱,还一副视金钱为粪土的样子,事实上,穆里根本找不到赚钱的路子。在互相折磨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终于在那年的圣诞节分手。
离开巴黎以后,凯瑟琳与弗朗西斯·卡可的通信一直未停止过。她感觉弗朗西斯·卡可已经爱上了自己,所以她越发比弗朗西斯更当真起来,至于她爱不爱卡可我们就不知道了。
在她看来,穆里不能给她的,弗朗西斯·卡可却能满足她。但是穆里要比凯瑟琳更了解卡可,他断定凯瑟琳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不过并没有阻止她。当时,凯瑟琳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