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那个时代的俄国,爱伦·坡所开创的小说形式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俄国一直流传下来的小说形式与爱伦·坡所开创的截然不同。有一天,作者和读者突然发现自己一直喜欢的小说形式已经变得乏味至极,而有的作家早已对短篇小说这一体裁进行了创新。不过西方世界很久才受这种简洁的叙事风格影响,这让人感到十分奇怪。
屠格涅夫的小说有过法文译本。法国的知识界及福楼拜和龚古尔兄弟都被他的贵族出身、大方慷慨和洒脱的举止折服。他的作品总能让法国人去欣赏,而且欣赏中还带着些许的沉醉,这一点和许多外国作家的作品如出一辙。如果你能够想象约翰生博士评论女人布道时的样子,你就能预见到他此时的欣赏态度竟是如此相似:“虽然不精彩,但是让人吃惊的是竟然讲完了。”
1886年,德·沃居埃出版了《俄国小说》之后,俄国的文学才开始对巴黎文学界产生影响。1905年左右,契科夫的短篇小说被译成法文,顿时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但是在英国,他仍旧没有任何名气。1904年,契诃夫去世,被赋予“当代作家之最”的称号。然而,1911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里对契诃夫的评论却十分简短,“在短篇小说中,安东·契诃夫表现出了一定的实力”。这可真是个很冷的赞誉。
英国读者开始对契诃夫感兴趣是在加奈特夫人把契诃夫的一部分小说翻译并出版了三卷之后。俄国作家的声誉也是自那时起才开始逐渐壮大,其中以契诃夫为甚,甚至可以说,短篇小说的欣赏和写作方式也就此得到了改变。从技术上讲,“写得好”的小说将不再受那些挑剔的读者的关注,人们也不再理会那些靠这类小说来娱乐大众的作家。
有一部契诃夫的生平传记,是大卫·麦伽沙克著的。这本书记录了契诃夫的所有逆境(饱受疾病和环境的折磨,穷困潦倒,俗务缠身等)和一生的成就。这本书的内容十分详尽、真实,且写得十分有趣。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一些事实。
契诃夫1860年出生。他的祖父是农奴,有三个儿子,最后用攒下来的钱赎回了他们的自由。其中一个儿子叫巴维尔,在塔干罗格(位于阿佐夫海边)开了一间杂货铺,结婚后育有五子一女,而安东·契诃夫就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巴维尔没有接受过教育,自私、虚荣、野蛮和愚蠢,以及对宗教的忠实信奉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许多年后,契诃夫描述他父亲的时候说:“父亲开始管教我的时候我才五岁,说白了就是对我进行打骂——打耳光,敲我的头,或者拿着鞭子抽。‘今天会不会挨打?’便成了我每天早晨醒来想到的第一件事。嬉闹和玩游戏更是不允许的。不但每天都要在家里读赞美诗,而且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都要去教堂祷告,亲吻牧师以及僧侣的手……八岁的时候,我被指派看守店铺——其实我就是一个跑腿的——还要天天挨打,也正是那个时候我落下了病根。等我上中学的时候,我每天都会一直学习到吃晚饭的时间,紧接着我要看守铺子一直到入夜。”
巴维尔在安东·契诃夫十六岁的时候欠了一屁股债,为了躲债不得不逃往莫斯科,他的两个大儿子当时就在莫斯科读大学,一个是亚历山大,一个是尼古拉。而契诃夫则继续留在塔干罗格读书,自食其力。他是靠着给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补课来维持生计的。三年后,他终于被大学录取,得以在莫斯科与父母相聚,那时候他每个月的奖学金是二十五卢布。他当时的愿望是学医,理所当然地进了一所医院。年轻时的契诃夫有着高高的个子,丰厚紧实的嘴唇,棕色的眼睛和浅棕色的头发。他们一家就住在贫民窟的一间地下室里,楼上是一家妓院。与契诃夫一家同住的是契诃夫带来的两个学友和一个房客,他的两个学友每个月支付四十卢布的房租,那个房客则每个月支付二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