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观点那是十分值得夸赞的;但是在面对这门写作艺术的时候,通过思考和推理得到这样的观点是唯一的途径,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够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或许他们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想要他们认同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才是权威,其他人都是错的。如果一个作家能够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让所有人都服从同一个目标,或者本身这个世上的作家就很少,那么作家的这种非理性思维是非常不幸的;然而事实上,我们的作家是非常多的,并且他们每个人与公众所做的沟通也非常少,非常有限;此外,还要考虑到读者也会在无数作品中选择迎合他们自身喜好的作品。
前文讲了很多,都是为了给后文打下铺垫。我自己写的那种小说风格才是我最喜欢的。很多人都很擅长写这类小说,但是能够超越莫泊桑的却始终没有。下面我们把这篇著名的短篇《项链》拿出来讨论一下,就其本质做一个揭示和分析。无论你是在轮船的吸烟室讲这个故事,还是在餐桌上讲这个故事,都会将听众牢牢地吸引住,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注意。这个故事让人听起来啧啧称奇,但丝毫没有荒唐不合常理的感觉。文中,作者以极为简洁的文字和手法将整个故事的场景在读者面前描绘出来,非常清晰明了。故事中的每个角色,每个角色所处的生活状态及恶化情况都在细节描写中体现出来,而且恰到好处,整个故事背景也都叙述得非常明了,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每个人物乃至每个细节,读者们都清清楚楚。这个故事或许有很多人淡忘了,就让我再给大家重新简述一遍。
马蒂尔德的丈夫是教育部的一名小职员,有一次马蒂尔德夫妇接到了教育部长的邀请去参加晚宴,没有首饰可戴的马蒂尔德便向自己的老同学(一个富婆)借了一条钻石项链。非常不幸,项链最后被她弄丢了,但又不得不归还项链。按照他们的经济状况根本偿还不起价值三万四千法郎的项链的。不得已,他们选择去借高利贷,给老同学买了一条完全相同的项链。此后他们一直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挣扎了很久才还清了高利贷。眨眼间十年过去了,马蒂尔德终于鼓起勇气向老同学说明了真相,不料老同学却说:“亲爱的,那条项链不是真的啊,最多也就五百法郎,那是仿钻的。”
总会有一些挑剔的评论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项链》这个故事并不是非常完美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是这类叙事类型所必须有的;在故事结尾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结束,不应该再有多余的语言和问题,因为这个“字谜游戏”已然结束。莫泊桑的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而且讽刺意味颇重,差不多每个读者都想知道后续故事是怎样的。这对夫妇在赤贫的状态中挣扎了十年,也付出了生活的欢愉和青春岁月作为代价,这一切都是为了还清归还项链所欠下的债务。但是真相被揭开之后,他们也发了一笔小财。这个意外的补偿相比于他们所牺牲的那十年光阴来说也算是不错的吧,毕竟两个人的精神世界早已一片荒凉。为什么当初的马蒂尔德不能够理智一些,向老同学直言项链丢了的事情呢?小说中对此没有给出确切原因来解释她的行为,但如果她真的这样做了,那后面的故事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莫泊桑的功力也就此体现了出来——能够如此沉着冷静地思考,并且脱离于故事之外提出反对意见的读者几乎没有。在莫泊桑这样的作家笔下,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会变得更激动人心、更让人诧异也更加有趣味,因为他并没有直接把生活照搬出来。对生活进行忠实的记录不是作家应该做的,作家要做的是把生活演绎成戏剧。所以,有时候为了满足戏剧效果,他们不惜牺牲一些可信度作为代价,而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既能体现出戏剧性,又能让读者感到可信。同理,如果他所描写的人物或者描述的事件让人感到非常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