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得也不得劲,带孩子多的大人,就得吃得快,跟掏火的样,每个孩子,大的,小的,都得顾忌到。一顿饭下来,女人自己吃不饱就得散席。

    每个桌上,上的用餐的招呼,都是一样的,八个人,八套餐具,多站的小孩,能使筷子的,女人就事先叫大点的小孩,跑去洗刷的地方,多几个人,就跟洗刷的大娘大嫂大婶子,多要几双,小孩都欢喜用茶匙,就是小汤勺。洗涮的,忙事情的人就怕这个,一有小孩来多要茶匙,就不想给,茶匙都是瓷的,怕小孩拿不住,掉地上,就摔碎了,一掉一个碎,才准来。

    洗刷的不认识小孩就不给,有的小孩面皮薄,去要不给,就哭着去找妈妈说,女人听孩子说,不给茶匙餐具,就生气,留大孩子搁桌上别走,站位子,自己抱着小的,去找主家,或找大支理论,一般主家都不会说什么,来的都是亲戚客人,能带孩子来的,亲戚关系,都不是很远,主家就亲自带着去洗刷的地方,需要几套,就拿几套,这样让人家就褒贬不出啥,也就没话说了。

    本庄人情来往,吃大席的,也有带多小孩来的,那一顿吃的,上的礼钱,都不够饭钱,主家看见了,也不会计较,图个热闹。

    本庄人情来往,礼钱都不会大,关系走得近的,礼就多上些,一般的都上一块钱,最多的,也有上到五块的。

    当然这都是互相来往,你这次上三块,人情来往吗,下次你家有事情,回礼去你家,也得是三块,除非根据情况,礼涨了,那是另说。

    反正礼尚往来,礼钱要么一样多,要么后来的给加礼钱。

    吃大席解馋。

    特别是那些个小孩,家里有日子过得紧吧的,搁家,有时候成个月,也吃不到个荤腥,吃大席了,别管席地孬好,总会有肉菜,多少个碟子,多少个碗,摆一桌子,有盐有味的,吃的主食,也都是细面做成的。

    皖北泗县那一片,席地主食,欢喜用朝牌。

    朝牌可是有来头的。

    朝牌其实就是烧饼的一种。

    之所以叫朝牌,是形状上,很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着的笏板。

    笏,又叫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文武大臣上殿,面见帝王时的通行证件,同时,文武大臣从进大殿起,就双手执笏,用来记录帝王的旨意,就跟现在开会时候,人手都要拿个笔记本的意思差不多。也的臣子怕见帝王紧张,怕把想说的忘了,事前,就将要对帝王上奏的事情,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做笏板的材质,分文物官衔不同,职位大小,有用玉石的,有用象牙的,还有用竹木的。

    笏最早出现在春秋以前,到清朝时候,笏板才逐渐被废弃不用。《礼记》中记载“笏长二尺六寸,中宽三寸”。

    泗县朝牌是有渊源的,相传,明朝后期,都知道,魏忠贤那太监宦官,当权,老皇帝死了,小皇帝年幼,新登基不久,手中无权,每天大小朝务都由老太监监管,老太监看小皇帝不顺眼,就下令御膳房,每天只给小皇帝很少的吃食,想把小皇帝饿死了事。当时朝上有个祖籍泗县的,陈姓户部侍郎,忠心大明,见小皇帝可怜,让妻子陈氏,将烧饼做成笏板模样,每天上朝时,当作笏板带到朝堂,等下朝后,瞅个空档,偷递给小皇帝吃。

    半年后,小皇帝不但没有被饿死,反而变得又白又胖,狡猾的老太监心生疑虑,就派人监视小皇帝,没多久,秘密就被发现了,奸臣老太监杀害了陈侍郎。

    陈侍郎死后,其夫人陈氏,在好心人帮助下,逃回到泗县老家,一想到丈夫的冤死,就悲伤万分,忍着悲痛,夫人就做些夫君最爱吃的,跟笏板模样的烧饼,分与家乡邻里,烧饼又香又脆,乡邻都争相去跟夫人学做。

    一时间,朝牌就在泗县这地方流行了起来,成了名振一方的美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