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轻易实现的,想挤进权力中枢不是那么容易。
所幸有句“天不灭曹”的老话,曹cāo的运气好得出奇,关键时刻总会有人帮一把。
二十二 曲折婉转通天路
实际上早在曹cāo收复兖州之后,他便向河东派出了使者,不仅如此,在这之前的初平三年四月,也就是董卓死于吕布的长矛之下、曹cāo本人刚“领”了兖州牧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官当得名正言顺,就数次遣使向朝廷表示效忠,不过一直未能如愿,因为当时的河内太守张杨不买曹cāo的账,拒绝给曹cāo的使者王必签证。
后来张杨身边的一个人提前发现了曹cāo这支绩优股,认为趁低买进正是时机,帮了曹cāo的大忙,这个人就是张杨身边的幕僚董昭。
董昭是兖州人,原本是袁绍信得过的“红人”,因为董昭的弟弟董访是张邈的手下,袁绍在有了干掉张邈的想法后对董昭也有了这种想法。董昭发觉苗头不对,便离开袁绍去长安发展,中途被河内太守张杨挽留做了幕僚。
这事发生在兴平元年(194)兖州事变bào发之前,曹cāo和张邈那时还是过命的jiāo情,董昭当然对曹cāo也不陌生,或者说对曹cāo很是倾慕。董昭生逢乱世,却能审时度势,那时候讲究“变通之世,君臣相择”,董昭对曹cāo向长安派使者的举动,很是佩服。他劝说张杨:
“袁绍、曹cāo是暂时的联盟,蜜月肯定长不了。别看曹cāo现在还很弱小,但据我看他是一位真英雄,与他多亲近没有错。现在他的使者到了这里,我觉得您不但应该放行,还应该在天子那里推荐曹cāo,曹cāo以后岂能知恩不报?”
张杨经过琢磨,认为董昭的话也有道理,便放行了王必,董昭干脆好人做到底,以曹cāo的口气给长安城中的李、郭汜等人写了封信,并且自掏腰包给这两位领导送了两份大礼。
王必来到了长安,谁知李、郭汜认为曹cāo此番通使必定有诈,反而扣留了王必。
曹cāo的运气又一次显了灵,门侍郎钟繇不知为何做了曹cāo的说客,他对李、郭汜说:“天下大乱,谁还会想到天子?曹cāo能派使者来,就足以看到他的忠心,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天下人岂不是会对我们失望?”
经过对李、郭汜等人多方面做工作,朝廷终于承认了曹cāo通使效忠皇帝的行为。但在实际行动上却给了曹cāo一闷棍:不但没承认曹cāo的领兖州牧,反而钦命了一位兖州刺史金尚前来兖州就职,被曹cāo赶了回去,这时候朝廷的拳头已经没有曹cāo硬了,只能默认。
曹cāo真正从朝廷得到任命已经是兴平二年(195年)十月的事了,这时候皇帝刚离开长安踏上东归之路。
那年头又没有什么电话、电报之类的信息系统,曹cāo对朝廷高层的内斗乱局是不可能清楚的,所以在陈国要想打皇帝的主意还是要依靠董昭。
董昭现在已经随张杨来到天子身边援建洛阳,做这种事他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他又一次帮了曹cāo的大忙。董昭极清楚当前朝廷的政治格局,攥刀把子的是有着“白波”背景的杨奉、韩暹等人,他就挖空心思以曹cāo的名义向杨奉写了一封字里行间都为杨奉打算的信。
信中对杨奉倾尽仰慕之情,并对杨将军功绩大肆赞美了一通,转而说:“现在事务那么繁重,将军一个人可忙不过来,需要帮手啊,现在曹cāo愿意帮你一把,你有兵,我有粮,你我二人可以互通有无,相得益彰,何愁大事不成?曹cāo愿与将军生死与共!”
杨奉感动了,经董昭点拨也看到了联合的实惠,终于表态:国家需要曹cāo这样的人!立即上表皇帝,让曹cāo做了镇东将军,并且继承了他父亲曹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