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昌盛没搭话。连他自己都闹不清楚这到底算是个什么阵型,而且他也想弄明白,这个位置上的高劲松到底是中场还是前锋呢?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这个图绝对不是他兴之所至随手涂抹上的,而是他内心里的真实想法——高劲松的位置就在那里,只比两个前锋稍微靠后一点点。
“郑指导要孤注一掷打三前锋?”这个念头刚刚浮上戴振国的心头,便立刻让他自己给否定了。谨慎小心的郑昌盛不可能在如此重大的比赛里做出这样狂妄的事情,再说高劲松的位置也不象是个前锋,他还得承担球队的前后衔接以及进攻组织,从这个责任上说,高劲松依然是个中场。但是作为中场,高劲松的位置实在是太靠前了,他完全就是直接面对对手的后卫线,这又是前锋才应该具备的特点
迷惑归迷惑,戴振国在别的问题倒是一点都不含糊,他立刻就把自己的看法摆上了桌面:“这样的话,马成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由于位置感陌生的缘故,也许队员们到了场上会不适应!”他自己也不适应。不单是不适应郑昌盛提出的这种新战术,他也不适应这种新战术里蕴涵的新观念——郑昌盛在战术指导思想上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讲求攻守平衡直接转变成倡导进攻。
孙峻山坐在一旁没说话,只是有意无意地撇了戴振国一眼。守门员教练也撇了戴振国一眼,又看了看依旧望着黑板默不作声的老教练,巴咂巴咂嘴,却什么也没说。
郑昌盛确实还没考虑到队员能不能立刻适应这种战术的问题上,但是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他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我会在预备会详细说明这套战术的注意事项。我们还有三天时间,通过训练就能让他们熟悉和记住自己的位置,至于效果,那只能让比赛来检验了。”
让比赛来检验新的战术?戴振国没法接受这个理由,他觉得郑昌盛实在是太武断了也太异想天开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我还是觉得‘四四二’和‘边路主导进攻’更有利。”至于理由,他举了两点,“第一,经过这么多场比赛,队员们很熟悉这套战术;第二,这么多场比赛的结果证明了这套战术行之有效。”这话还有一层意思,戴振国这是在隐晦地提示郑昌盛,在这个关键时刻突然改变战术,有时候会招致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
郑昌盛当然也听出这善意的提醒,但是他一点也没动摇自己的决心。他耐心地给戴振国解释:“我们并不是放弃两条边,而只是把高劲松的位置提前了,这样我们在前场的高空球控制上会稍微好过一些;另外两条边路依然承担着协助进攻的责任,”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的边路队员号码圈上拉出长长的箭头符号,表示马成他们肩头的担子并没有变轻。“而且这样做,咱们的后卫线前还有三名中场队员作为屏障,就能更好地阻截对手”
“可这实际上还是改变了战术!”戴振国大声争辩道,“你把进攻的核心从两条边转移到了中路,而且突然就让高劲松承担起那样大的担子,这会不会又让他在这样重要的比赛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犯下一些低级错误?”
孙峻山和守门员教练交换了一下眼神。在他们看来,现在的戴振国就是个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人。怪了,往常戴振国一直是看好高劲松的啊,为什么这个时候他会跳出来反对郑昌盛对高劲松委以重任呢?略一思索两个人就都明白过来,在眼前这个前进一步上天堂退后一步下地狱的关键时候,人总是会不自觉地把最本质的性格暴露出来——戴振国害怕出纰漏,害怕担责任,所以他要坚持“四四二”,要反对郑昌盛重用高劲松,哪怕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与他期望的相反,他也希望这个结果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而郑昌盛则是另外一种人,虽然他平时看起来既保守又迟钝,还不大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他却能毫不犹豫地做出改变,哪怕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