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我名蔡邕,字伯喈,有礼了。”蔡邕听到廖心自称学生,道,“我并非你的老师,为什么你要自称学生呢?”

    廖心愣了愣,道,“孔圣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二者,在下为太学生,当自称学生。”

    蔡邕听后,觉得廖心挺有意思的,于是道,“我非寻你而来,而是寻书而来。”

    廖心想起,自己捡到了一本名唤《释诲》的书,便问道,“未知蔡议郎,遗失何书,其名为何?”

    蔡邕笑道,“此书乃是我自创,用于日日警醒自己的,名唤《释诲》,未知怪才可有见过?”

    “看来,此书应是蔡议郎所有。这便物归原主”,廖心将书拿出,疑惑道,“未知蔡议郎所言,怪才,是何人?”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蔡邕看了一眼竹简,发现没有被翻阅,颇有讶异,笑着道,“原本我是来寻找失物,但听闻明理有号怪才,精通经义,欲请教之。但是此地非谈话之所,未知明理可愿意到在下府邸一叙。”

    “来到太学数日,亦听闻蔡议郎琴书双绝,天文地理,占卜算术,各有所长。今心荣幸得蔡议郎相邀,自当从命。”,廖心挺愿意和蔡邕有所交情,更想见见传说中的奇女子蔡琰,“但此时,我有所不便,未知蔡议郎可愿等我将杂物放回,再去可否?”

    “既然等了如此时日,便不差这许些时间。”,蔡邕并不介意,道,“我自在太学门前等候。”

    “多谢蔡议郎体谅,在下去去便来。”,廖心作揖告辞。

    蔡邕世代贤明,因此洛阳中亦有府邸,在蔡府,廖心与蔡邕从《韩诗》c《尚书》,到天文地理,双方对各自见解,互相敬佩。

    “明理才学过人,称呼邕伯喈即可。”蔡邕对廖心有所认同,道,“听明理对经义之理解,似乎自成一派,虽出于先圣之学,又独辟蹊径。”

    “心所学,唯德,几经思索,求德于外数载,迷惘数载,皆不可得。得天所授,明了德不予外求,当内自省。”,廖心缓缓说自己对德的追求和理解,而《传习录》和自己非这个时代的人的事情,不便明说,因此用天授代替,“而蔡公所言,似乎本在黄老,顺天应时,察不善于细微之处,进而改之,颇有独到之处。”

    “明理赞缪了,经学邕自认有所见解,但论及治世,差远矣。当年出补河平长,作用甚微。”,蔡邕对这点也比较无奈,不擅长就是不擅长。

    “全材之人,纵观三皇至今,又有多少?”,廖心摇了摇头,岔开话题道,“今听闻蔡公称我‘怪才’,在下是在不明所以。”

    “详情如此”,蔡邕将事情说出,“我亦奇怪,为何你来太学,却不拜师。”

    “哈,原来如此。其实,那间房间,算是整个太学风水最好的一间了,又是单人间,因此更容易读书入静。想不到三人成虎,谣传成这样。”,廖心有点哭笑不得,“至于不拜师,蔡公应该明白,我之所学,自成体系。何况入其门,将守其规,而吾有所不愿,因此不拜。今吾入太学,是为学而来,非问政,几年前,党锢事件沸沸扬扬,吾不愿入纷争。当然,此举有利有弊。”

    “明理如此学问,尚求学若渴,令人敬佩。”,蔡邕作揖道,“这样吧,在下还有许些藏书,如果明理不嫌弃,可在吾处借阅。”

    廖心听后,起身,拜道,“蔡公大德,无以为报。”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说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