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
这一关基本可以淘汰一半的人,剩下的都是记忆力过人的人,基本没有多大难度。
第二部分是“经义”,这是考察圣人文字的理解情况。虽然隔了千年,语言有些不同,但是圣人文字精深却不晦涩,只要用心,都能理解圣人文字。
第一关考剩下的一半人在这一关又会淘汰掉一半,剩下来的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至于最后一关,才是真正的关键!
经过前面两前,留下的都是有灵性的人。要想从成千上万的“学子”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折服成千上万“学子”的智慧和才干!
最后高中的三名“文童生”,策论的文章会公开展示,这里是一点都做不得假的!
“童生试”是所有“学子”接触的第一次考试,很多人此前没有任何的经验,因此因为紧张而影响了水平发挥的不在少数。
朝廷本意是选出有才能的“学子”,对于答题速度倒并不苛求,所以“童生试”的时间比“秀才试”的时间都还要长,足有一天半的时间,答题时间非常充分。
不过,真正优秀的“学子”大部分还是在第一天就交了卷子。
李略深吸了一口气,然后翻开了卷子。
第一部分的考题是《礼记》,这是出自“五经”,有道“何谓礼?纪纲是也。”,这就是“礼”。
“题目倒不是很难。不过,《礼记》向来不是科考的主流,如今选择这个做题目倒是有些奇异了。”李略心中暗暗诧异。
《论语》c《孟子》以及“五经”的内容,李略早已熟记,自然不是问题,立即提笔书写起来。
第一部分的考试虽然看起来只有能熟记硬背就可以,但是李略却知道,实质并不是这样。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形的考试分就是卷面的整洁和文字。
李略前世从小学考到大学老师没少教育保持卷面分的事情,在古代更是这样,文科举的主考官对于文字笔法极其看重。
沙沙~考场上一片沙沙的书写声,混夹着一些低低的呓语声,和过于紧张而低泣的声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熟记《论语》c《孟子》和“五经”上的内容。
有的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死记硬背,强行记下了大量的经义文章,结果一看考题,根本不是自己记忆的那些,瞬间就崩溃了;也有人发现自己明明记忆很熟的文章,写到后面突然写不出来了,顿时冷汗涔涔,衣衫都湿了。
这就是文科举,不管你平时付出多少的努力,大浪淘沙,只留下最后的三个人,才能荣登金榜。而其他大部分都注定是要淘汰的。
李略同情的抬头看了一眼,很快就沉下心来,沉浸在科考之中。
第二部分是“经义”。共有五段文字,全部都是截取《论语》c《孟子》以及“五经”上的内容。
“所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一言以蔽之,曰:‘儒者四心’。”
问,什么是“儒者四心”?
李略蘸了蘸墨,微吟不语。《论语》c《孟子》和“五经”里有很多关于君子做人道理话,有人试图将它归纳总结成一句话,这就是“儒者四心”。
儒者四心的内容已经充斥在这些经典的每一页,让洋洋洒洒数百言诠释着。
这其实是很考验每一个人对这些经典的考察和理解情况的。因为不同的人,“儒者四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写出来的自然也是不同的内容。
李略微一沉吟,随即写下一行字:“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儒者四心,即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耻之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