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训,时常保持警惕,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清醒地认识到政权能否稳固乃系之于人心向背。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唐太宗君臣勤于政事,居安思危,避免剥削压迫过甚,出台实施了与民休息的多项政策措施,致力于王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唐太宗除了在制度上实行亲民爱民的政策,他自身还戒奢崇简,并以身作则。他继位后,住的宫殿还是隋朝建造的,大部分都早已破旧。一般新王朝的君主都要大兴土木,另建新的宫殿。但唐太宗为了节省开支,在贞观初年一直不允许修作。唐太宗还严厉禁止厚葬,并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勋亲贵族都要遵照执行。对于官员们的奢侈行为,唐太宗也严格禁止。贞观初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出现了一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生前一直住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里,死后甚至连个祭祀的地方也没有。一代名臣魏征为官一世,家里却连个正堂屋都没有。这种节俭风气的盛行,对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经济上,儒家认为应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儒家重视道德教化,但又以“富民”、“制民之产”为基础。孔子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视为“圣”之最高的境界。他主张对于民要先“富之”后“教之”(《论语子路》),使民“足食”(《论语颜渊》)是为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和冉有一齐到了卫国,孔子见卫国人烟稠密,便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问道:治理国家时,当人口多了以后,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孔子说: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后,还能为他们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要开始教育、教化他们的时候了。他是主张藏富于民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民富与君富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民富,才能君富。而要使民富,孔子认为必须做到二点:第一,要养民也惠,“使民以时”,孔子提出:“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的主张。第二,要轻徭薄赋。主张“敛从其薄”、“使民如承大祭”,劝戒统治者应慎重力役之征,爱惜民力民生,绝不允许横征暴敛。
儒家主张“万民忧乐”。孟子提出与民偕乐,但统治者还要与民同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黄宗羲更是系统提出了自己的“万民忧乐”观,以百姓忧为忧,以百姓乐为乐。
孟子的王道思想,更是把富民的措施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一系列的富民措施。如“制民之产”的思想,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怛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孟子梁惠王上》)yù使民,必先教民;yù教民,必先富民;yù富民,必先置民之产。这就是孟子制民之产的逻辑思路。他还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如果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梁惠王上》),所以,贤明的君主应该使百姓的产业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养妻儿。好的年成可以丰衣足食,遇到坏年成,至少不至于饿死。人民有“恒产”,就为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儒家的民本思想从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有一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