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内容。在孔子那里,“礼”是指制约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的总则。在他看来,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xìng质的生命,还是有独特理xìng的生命,这一独特理xìng是深藏于自然生物生命之中的“仁爱”之xìng。它是人一切善端的开始。人类的道德与血缘lún理关系,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其他社会关系,都表现人的理xìng生命,它约束人的一切行为,并且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秩序的最基本的自然法则。人类的这个自然法则,便是“礼”,是当政者的政治纲领和政策考量。当政者的一切典章制度、施政措施,必须以维护“五lún”为核心,以体现“仁”,弘扬“仁”为目的。在孔子看来,人类社会,无论是天子庶人,都应以“礼”修心养xìng,努力克制自己的私yù杂念,发扬人的内在善端,以实现“仁”的境界为人生最高价值追求,唯如此,人人才能合睦相处;才能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社会才能和谐安宁。因而他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第36章 天下为公,儒家治国的理想(2)
礼学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的儒家学者在继承汉唐儒家经学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对礼与情、礼与xìng、礼与天理关系的论述,把礼提升为宇宙、人生的本体,同时还试图以超越之礼为根本,整合内在的道德情感与外在的人lún规范,建立礼本论体系,丰富与深化了儒家礼学的理论内涵。朱熹说:“礼谓之天理之节文者,盖天下诸有当然之理,但此理无形无影,故作此礼文画出一个天理与人看,教有规矩,可以凭据,故谓之天礼之节文”(《朱子语类》卷四),所以,做人之道,在于发扬善端而尽心尽xìng,必须遵礼、守礼,以礼节之,而治人之道(即治理国家),则在于弘扬仁道而尽lún尽制,更必须以礼治之,把“礼”这个反映人lún关系,制约人的社会行为的自然法制,上升为政治制度,要求人人遵守。
在荀子那里,礼是圣王的制作,是等级制度和客观规范,“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xìng恶》)“礼者,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劝学》)“礼者,所以正身也。”(《修身》),礼是“仁”的外化,只有“礼”作为一种可实行、可cāo作的方案,“仁”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彰显。因此,荀子实际是通过把仁归于礼,回答了仁、礼关系问题,他的思想是以礼为核心,自然对其抬高仁贬低礼的做法不满意,故以维护先王之统为借口,给予激烈批评。
“礼”的作用主要是在于“正名”,就是确定亲疏、远近、贵贱、上下的等级,《礼记曲礼上》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孔子认为:要解决当时“贵贱无序”的混乱局面,关键在于“正名”。所谓“正名”,就是人人都有固定的社会地位,也就是君、臣、父、子,如果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按春秋中期鲁国曹刿的说法,礼是整饬社会生活秩序,确立上下等级,规定官员职责,节制财物之用,维护长幼之序的。按战国后期荀子的看法,社会的整合、维系及秩序化,靠社会分工及等级名份制度加以确立。“礼”的作用是“别异”、“定lún”。正名在政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名不正,也就无从施政。因此,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正名,而在于如何正名,就孔子的正名而言,它不是以实取名,而是以既成的名来匡实,即用传统的等级名分来纠正运动变化的现实确立君臣、父子、兄弟、夫fù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