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中庸》),和合共存是宇宙、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实行“恕道”才能实现和合的氛围。儒学文化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作与和谐。只有相互宽容,互相理解、相互克己、相互忍让才能达到和谐。儒家“恕”的内容包括:1、己所不yù,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yù,勿施于人。’”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己所不yù,勿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2、“己yù立而立人,己yù达而达人”。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yù立而立人,己yù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即是说,自己所希望的,所yù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所yù与之,这是恕道的另一方面。即不要把自己所厌恶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由此可见,儒家的“恕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恕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某些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孔子说:“恕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恕”与“和”是不可分的,是相互为用,互为因果的。为此,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认为它是建立一个和合xìng社会生态的根本指导原则。无论是管理主体,还是管理客体,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社会之间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多元的、复杂的,存在着诸多矛盾,存在着认识上、利益上的诸多不一致,因而必然会产生不协调、纠纷甚至冲突。所以需要以“忠恕之道”进行有效管理。上级与下属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都应该讲“恕道”。管理者上层与下属之间讲“恕道”,首先,要建立起一种互爱互敬的关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上级对待下级要讲原则,要以礼相待,下属才会尽心竭力的工作。“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上下是否和谐的关键在于上属,在于管理者。其次,上属执行政策时,要刚柔适中,合于“度”。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左传昭公十二年》)

    儒家的“恕道”在日本形成了日本管理文化的宽容xìng特征,这种宽容xìng的管理,形成了职工“以厂为家”的观念,从而也就形成了以处理“家庭关系”的宽容心理来处理企业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儒家的“恕”道。“直至今日,对于日本人来说,‘和’乃是至上的美德。日本各种团体的领导人的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是维持团体的‘和’。因而,日本团体的领导人未必是团体中最有能力的人,但必须是德高望重或资历最高,能集中属员意志并能消弭其分裂与对立的人。为维持团体成员的一体感,日本在团体内部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公开的对抗”,维护团体内部一体感的乃是儒家的“恕”道。

    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