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要经常对所学进行自省,去其粗而取其精,使之融入自己的知识框架之内,能为我所用。知识框架的建立和知识结构的有效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在自己的脑中对各门学问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并清楚它在自己知识框架中的地位和主次,把它放到适当位置,并以一种主要的内在的精神把所有的知识统一起来,使其成为有机的整体。否则就会成为“腐儒”,成为“会走路的两脚书橱”!
金字塔不是一天就建成的,长城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黄金时代自然也不可能在某一个早晨突然降临。我们还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酝酿的过程,那就是人人做到“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即不断地坚持广泛深入的理论学习和真切实际的实践改进。唯有此方能有真正的精神独立。而唯有精神独立,方能有“心灵的空间”“明月清泉”需要守护。也唯有如此,才能守护。
我们的心田不能做某种思想的跑马场,更不能变成野草丛生的玫瑰园,要试种移栽思想的鲜花,唯有牢记荀况所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学无止境,孜孜以求,诠释学之道
【子曾经曰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八》
【智者感悟】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为学应该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孜孜以求。这是一种向上的学习态度,在现今社会,更是值得我们推崇的学习态度。
第20章 学无止境,体悟人生的永恒信仰(2)
古时候有一个和尚学艺的故事:一个弟子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就找到师傅提出要下山。师傅取来一只木桶让他装满石头。装完后师傅问他:“装满了吗?”他自信的说:“装满了。”师傅又问:“能不能再往里面装一些沙子?”弟子便又装了一些沙子,而且特意添满了石头间的所有缝隙。于是走到师傅面前坚定的说:“这次真的装满了,不能再装任何东西了。”师傅舀了一大碗水,竟然又全部倒了进去。弟子满脸愧色,再不提下山之事。
人一出生,从慢慢学会走路、说话,到长大chéng rén,步入老年,在整个过程中,要接触到各种事物,都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如处理日常事物、人际关系等等。有的人善于学习,于是在各种环境中都能应付自如,游刃有余。有的人却故步自封,懒于学习,结果遇事时不知所措,被时代、社会所抛弃。这样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数不胜数。
儒家拥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境界,并且有为理想奋斗和牺牲的勇气。追求“大道”,即追求人间真理是儒者为学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其追求真理的迫切与真诚。孔子用一生孜孜以求,最后得以闻悟大道,可以随心所yù而不逾矩,当然这是靠他用一生的艰苦追索与人生历练所取得的。我们可以想象他五十岁时还不断学习,“五十以学易”,竟至“纬编三绝”,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书到用时方恨少”,直到栽跟头一刻才真正懂得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学得越多的人越觉得“学无止境”,便越虚心,越发奋学习。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会学的人就会思,会思考问题就会发现问题,发现自己知识中缺乏的一面,为了解决问题就得更进一步地学,接着更进一步地思,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绝非一条线段,而是一条shè线。有一个起点,却没有尽头。
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谈起他们的经验,受过教训的人讲起他们的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