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为政》
【智者感悟】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一学习方法影响了几千年,也由于它的魅力所在,至今我们仍在受用。我们从小就从书本和老师口中熟悉这句话,虽然当时并不一定能真正了解它的内涵和精神境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朱熹在《论语集注》里面这么解释温故而知新:“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温故而知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温故,就是回首,而旧学旧闻和旧事又构chéng rén的旧历和人生;一是知新,就是对旧学、旧闻和旧事进行不断的回顾并且不断有所感悟,最终豁然圆通,达到更高的知识境界与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直到能达到大彻大悟、了无宇宙与生死奥秘为止!
温故,首先要明了什么是“故”然后才能知道怎样去“温”。“故”的范围很广,所有过去的东西和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叫做“故”,而不仅仅局限在过去所学过的知识,这太狭隘了,就是知识也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自古就有“有字书”和“无字书”两种知识,而“无字书”是要求多数人用一辈子去读的。因此“故”就包括一个人的旧学、旧闻、旧事,“温故而知新”在《中庸大哉章》中是与“君子遵德xìng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礼”并列出现的,将其提升到另一高度,这里的温故知新就有更的大的解释余地,有鉴古知今,见前辙而知兴替,甚至能了悟大道的感觉了!知道得了“故”的范围,就应该探索怎样去“温”了!要“温”首先要有温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是“温”不起来的,因为没有可以拿来去“温”的东西,同时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恐怕连温的“火种”都没有!至于如何“温”对于书本知识就需要多读,特别是经典要翻来覆去的读,过上一段时间就要读上一遍,真正的经典是可以读一辈子的!这很容易理解,一份报纸是很难让我们提起兴趣读第二遍的,很多小说也是,但对于经典文学则可以让你读很多遍,像我国的四大名著就可以读几十遍,而能让我们读上一辈子的就是真正的经典了,像《论语》,你读一万遍都会有新收获!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的是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必须有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望尽天涯路”,开阔自己的视野,寻求知识的宝藏。他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他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借用辛弃疾的词,说的是只要博览广识,坚持反复深入地有毅力的进行钻研,做到熟读精思,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返璞归真,了悟大道,明白生死,究竟涅,既有儒家天人合一之境、又有佛家气象!
知新有两个层次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