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出来。不仅在公开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则办事,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在各种细小问题上谨慎处事,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只要按照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已,自然就可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

    慎独所要求的戒慎、谨慎,并不是要人凡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在独处的环境中也要承受“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大学传六章》)的道德压力;而是要人慎重地对待自己天赋的善xìng,无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要以诚待之,时刻保持自己的道德理xìng和人格尊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无愧屋漏”、“不欺暗室”,即是在放下了一切外在礼法、繁文缛节之后,仍然能够认真谨慎地对待自己在独处时暴露出来的人格缺陷,既不因为小小的成功而自鸣得意,也不由于偶然的身处逆境而妄自菲薄。如此,不仅在人群之中能够彼此袒露胸襟,赤诚相对,而且在独居暗室时也可以泰然自若,独立不改。

    中国古代正直的文人学者,多以慎独为修身的重要方法,也有不少人达到了这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元代大学者许衡,一年夏天路过某地,天热口渴,适逢路边有棵梨树,人们都去摘梨止渴,唯独许衡端坐树下。有人劝他也去摘梨吃,他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来享用的。劝他的人说:现在世道混乱,这棵梨树恐怕早就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无主,难道我心中也无主了吗?许衡在乱世能守住自己的良心本xìng,这是对自己心中之主负责的表现。

    《后汉书杨震传》也记载了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途经经昌邑,他曾经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王密感激杨震过去举荐之恩,晚上拜谒时送他十斤黄金,说‘黑夜无人知道’。杨震严词拒绝,可算是“慎独”的范例。吕坤从这则故事中引出一条人生教训:“‘暮夜无知’,此四字百恶之总根也。大jiān大盗,皆自无知之念充之。”

    那些大jiān大恶之徒在行凶作恶的时候,都自以为别人是不会知道的。这种侥幸心理是产生各种罪恶的总根子。一切恶行不仅是从无人知道的地方开始的,也是从细小的事情上开始的。所以刘备说:“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点滴之事对我们人格的重大影响。因此慎独的修身方法仍有现实意义。

    “慎独”经常和“自省”相联系。有自省的工夫,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孔子就首先倡导自省、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看到好的人和事要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和事要自我反省,有没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自觉改正,如果没有,就无忧无惧,心安理得了。

    《论语》中记载了曾子内省的故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jiāo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办事、jiāo友、学习三方面进行检查,是否达到了忠信和学而时习之的要求,树立了自省的范例。因此朱熹称赞说:“曾子以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且如此,可谓得为学本矣。”

    孟子说:“君子必自反也。”(《孟子离娄下》。荀子也认为君子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孟子说的“自反”和荀子说的“参省”,同孔子说的“自省”、“内省”一脉相承,都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达到提高道德水平的目的。

    孔孟之后,自省一直是儒家倡导的基本修养方法。明代王守仁提倡的“省察克治”也是从自省方法发展而来的。王守仁的“省察克治”方法是要求人们通过自我检查,克服不符合道德要求的思想行为,而且要持之以恒。要把隐藏的私利yù念搜索出来,加以克治,不可姑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