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古人心目中,修身养xìng要达到的境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遇事冷静沉着,头脑清醒;二是与人相处宽容大度,有礼有节,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历来都很受推崇。修身也可以理解为定力,涵养,大度,宽容。倘若真正做到这些,那便是一种高的境界,一种修为。在任何环境下都可立于不败之地,不为世俗庸事所牵绊负累。

    修身养xìng并不只是代表急流勇退或养生之道,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它也代表一种进取,一种励练的精神和态度。儒家的修身之道,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虽有与世无争的淡薄,却更有着励精图志,卧薪尝胆的锐利。

    修身是打开儒家思想与智慧的一把钥匙。儒家以塑造人格为首要目的,而其起点与底蕴则是“修身”。修身向内则表现为成就圣人,向外则表现为成就王道!儒家经典《大学》就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至君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一律以“修身为本”,人人重德向善,就会得到家庭和谐,民富国强,天下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这个涉及道德理想的宣言表达了儒家的一种信仰;而且它很自然地表达了如下一系列道德推论:“修身”被视为“齐家”的基础,“齐家”同样又成为“治国”的前提,而只有“治国”之后才可能做到“平天下”。所以世人不论高低贵贱,都必将通过“修身”这种道德方面的努力,积极投入到“实现自我”这一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去。

    《大学》的系列方略赋予了“修身”以枢纽jiāo集的地位。儒家学者把修身视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他们将其道德教育的大厦奠基于“修身”之上,修身是齐家治国的基础,也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作为关键环节,具有内外相合的特征。修身的特点是将人内在的意念及其活动表现出来,意念是否诚、是否正,在诚意、正心两个步骤上还不能得到证明,只有意念及其活动表现出来时才能得到验证。因此,修身在这里就有对前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行验证和总结的意义。所认,修身不只是口头上的表述,而是需要心生而力行的实际行为。

    正其心是修身养xìng的前提。所谓“正心”,就是确立正识、正见、正念,使知、情、意等能够守善勿失,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态,用以纠正、改造意识中不符合道德人生观的部分,使人确立正识正见,将私心和yù望分离到符合德xìng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使愤怒、恐惧、喜好、忧患等情感的生发处于正常的生理范围,修持心xìng,达到心地开阔,坦dàng无私,光明磊落。

    以端正的心思来“正其心”,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xìng。只有把心洗得一干二净,达到澄澈圆明后才是真正的修身。心不纯,刚修身无望无用。我们要注意的是,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yù,不是绝对禁yù,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yù,使心思不被情yù所左右,从而做到身心和谐地修身养xìng。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xìng。

    朱元璋(13281367),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朱元璋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既重视孩子学习知识,更注重帮助他们修德、正心,因为“德”既能补体,也可补智。为此,他采取了重言传、聘严师、亲力行的办法。

    他曾经严肃地训诫太子和其他儿子,说:“你们知道‘进德修业’的道理吗?‘进德’,即进益道德;‘修业’,即修营功业。古代的君子,德存于内,又见于外,故器识高明,善道日多,恶行邪僻皆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