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了自由,却失去了人类精神的伟大与崇高!现代人拥有了法治,却失去了道德!倘若人们心中不再有爱,对他人漠不关心,没有责任感,不愿主动去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那生命岂不是很没有意义!

    儒家的忠恕之道能带给我们多少鲜活的气息呢?人们内心的坚持能走多远呢?

    以和为贵,进退有据,天下之达道

    【子曾经曰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智者感悟】

    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论语》载道“和为贵”,主张以和为贵。类似的古训很多,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都强调了一个字,“和”。儒家的“太和”观念,包涵了所有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种种的和谐。儒家是通过道德教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这里面包涵着一个重要的关系: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把握合适的分寸。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贵也可说是中和为贵。而中和的达到和实现,又与喜怒哀乐之情的恰当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怒哀乐是人情之常,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情,而情是xìng的表现。人都有喜怒哀悲之气,这是人xìng;人与外界相接触,xìng即表现为喜怒哀乐之情。喜怒哀乐之未发,指天赋之xìng未与外界接触之时;此属于自然之xìng。自然状态亦是本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不存在过与不及,所以是“中”。自然之xìng与事相接而表现为喜怒哀乐之情,由于人是生活在群体中,情的表达也就受到种种人际关系的限制,需要有度;而由于人们环境、地位、利益以及学识修养等等的不同的影响,又会使情的表达有过或不及。过与不及,都会影响社会和自身的和谐。刻薄寡情,冷漠无情,固然会危害社会和谐;喜怒哀乐之无节制的过度宣泄,也会伤及身体,危及和谐;尤其在复杂的环境之中,小不忍则乱大谋,无节制的任xìng而为,更会危及全局。因用情不当而带来的教训,史不绝书。由此,喜怒哀乐之情需要有种种人文的规范,也就是传统所说的道。人情之发只有符合道的节制,无过无不及,才能保证社会的“和”。所以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自我身心平衡也可以通过“和”调整。当你的心充满平和,去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但如果你心中没有平和,即使走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寻得到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在没有外发的时候,即是处于“中”的位置,既不过分,也没有不足的问题。当人在受到外界的刺激,情感的外发,往往就达不到“和”,不是太过,就是不足。要想做到“发而皆中节”,就是恰到好处,就像孔子评价《诗经》的时候所讲的,“乐而不yín、哀而不伤”,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一旦进入“和”的境界,在任何时候都能波澜不惊,从容的面对一切,情绪不会大起大落,不会起伏跌宕,不会大喜大悲、狂怒暴躁,“举世誉之而不私悦,举世毁之而不加沮”,要想达到这样高的修养,常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