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为水、火、风相结合才能煮出好茶,发茶xìng、去百疾。好茶用好水,烹茶鉴水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名泉”“神水”是“茶”“水”之“和”的产物。水要既清洁又平和,“飞流”之水不宜,枯井之水不好,因为它们达不到中庸和谐的要求。

    茶之道,中国情也。中国人的茶事,处处体现和谐,和谐便热闹兴旺。宋人苏汉臣有《百子图》,画的是一大群娃娃,一边调琴赏花、欢笑嬉戏,一边拿了小茶壶、茶杯品茶,孩子虽多并无打闹,而能和谐共处。清代人陈鸣远造了一把别致的茶壶,名为“束柴三友壶”。三块老树虬根,用一束腰结为一体,左分枝为壶嘴,右出枝为把手,中间为壶体,三根与共,同含一壶水,同用一个盖,不仅造型自然流畅、朴拙典雅,而且立意鲜明深刻,取“共饮一江水”“保合太和,同舟共济”的寓意,又有团结和睦,回归自然的美好含义。

    总之,“和”是中国茶道的核心。中国人受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言谨行慎,不偏不倚,保合太和。中国人饮茶也表现出无过无不及,凡事都合乎中庸,和谐自然的状态。中国人在茶中讲“和”,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营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反省自己,更好地善待他人,这是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行为“规范”。

    第21章 结语

    中国的艺术源于自然,以自然为基础,虽取自然之象,但传人类之情。因此,自然是思想驰骋的天地,是xìng灵回归的乐园。也正是万物与人心的完美融合,才构成了中国艺术和谐优美的审美意境。无论是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抽象的艺术形式,还是园林、饮食等具体的艺术领域,处处散发着由“和”而生发的无穷魅力,中国艺术所讲究的“以和为美”,是人们在整体上把握了人的存在状态之后,所作出的艺术选择。

    我们讲中国艺术中“以和为美”的审美精神,这并不是说其他民族就没有“以和为美”的思想。事实上,“以和为美”是全人类共同的审美理想,寄托着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古代西方人也追求和谐美,最为著名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是位数学家,也是个天才,他认为数学的和谐法则控制着整个自然界,你如果问他什么最美,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和谐。他发现琴弦的长短比例决定了琴声是否悦耳动听,音乐的美在于各种声音(高低、快慢、强弱)的和谐统一。最美的几何体是球体,因此他认为地球是圆的。毕达哥拉斯还发现了著名的“黄金分割律”,这也是一种比例之美。无论什么物体、图形,只要它各部分的关系与这种分割法相符,这物体、图形就能给人最为赏心悦目、最美的印象。美丽的人体就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人体肚脐以上的长度与身高之比越是接近0.618,人体的比例就越美。因此,西方艺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人体时,都以黄金分割为标准。如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女神维纳斯的体形就与黄金分割完全相符。在建筑艺术中,这一规律运用得也相当广泛。比如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我们看到它有很多严整的大理石柱,这些石柱不仅用来支撑神庙,而且它们所分布的比例也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因此神庙威武、壮观,成为繁荣和美德的象征。

    但是,对于古代西方人来说,使人感到愉悦的那种和谐是源于自然中的形式,比如声音、色彩、形状、人体结构等。他们所讲求的和谐美,侧重在人、物、艺术作品的大小、比例、组合等外在因素的均衡和协调,即外在形式美。而古代中国所讲求的和谐美,更主要的是追求内容的和谐,即心与物、情感与理智等内在的和谐,是在企求一种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关系。这里并不否定个人,而是主张人应在社会lún理规范中,与社会达到和谐,求得个人的发展。尤其以孔子为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