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族村寨做客,往往会得到各家的轮流宴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顿饭吃四五家是常有的事。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所以有经验的客人绝不会在第一家就吃得酒足饭饱。这种习俗充分体现了邻里朋友和睦相处、和谐处世的精神。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节日饮宴,注重亲朋及邻里间的欢乐融洽、亲密友好,因而酒的兴奋作用和亲和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哈尼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札勒特”。节日里不论谁到哈尼村寨,也不论他进谁的家,都能受到热情接待。女主人首先捧给客人的便是一碗香甜的“焖锅酒”。

    酒不仅能使亲朋好友和谐相处,还能调和僵局,化解矛盾。四川凉山彝族有句民谚说:“一人值一马,一马值一杯”,说的就是发生案件纠纷时,可以置酒请人调解,由理亏的一方出酒或酒资(即“负酒请罪”),便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然,这并非是绝对的,但在民间确实有效。广西金秀瑶族在发生民事纠纷后,赔礼者将两尺红布挂到占理方的大门一角,放一阵鞭pào,提一只鸡和一个礼包,进屋向对方致歉,占理者便会以酒ròu招待,好言相抚,不计前嫌。因为整个社会舆论承认这种做法,所以“负酒赔情”及“上门挂红”之类的道歉礼是有效的。

    苗族民间的“换杯酒”饮酒方式,也具有赔情和解的作用。集体换杯酒是在席间的人都以右手举杯递给右邻座的人,以左手接右邻座递过来的酒,形成一圈后同饮。朝相反方向再来一次。两人换杯时,双方起立,用左手揪住对方耳朵,右手端杯递到对方嘴边,喝完杯中酒,再相互喂一块ròu。本意是表示亲密无间,但对有芥蒂者来说,当席间有人提议让换杯时不得拒绝,所以“揪耳换杯”后又和好如初了。

    二、茶道之中悟和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树,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出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茶道”一词,若望文生义,可理解为饮茶之道。台湾的蔡荣章先生说:“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茶道”与“茶文化”相比,内涵要狭窄许多,起码“茶道”一般是不涉及茶的种植和茶叶加工技艺的。茶道主要强调的是饮茶品茗的方式和精神内涵,它是陶冶情cāo的手段和一门高深的饮茶艺术,中国茶事、茶艺、茶道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乐生、淡雅、和谐,这其中就渗透着儒、道、佛诸家深刻的处世与审美思想,它能助人明心见xìng和提高修养。因此,中国士大夫阶层对茶有特殊嗜好,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的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刘禹锡、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诗词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清代陆次云曾有过关于龙井茶的高论: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得一种太和之气,弥留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茶中所谓“太和”之气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日常饮食中刻意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那就是人工与天然的和谐统一。

    人工与天然的合一体现在茶道上就是细节与过程的“讲究”,具体说来就是沏茶用水的讲究、茶具的讲究、烹制与品饮方式的讲究、品茶环境的讲究等。茶事中,“人、茶、具”及与环境的统一和谐乃传统茶文化之本意。茶道以此为基础,精妙高深,与《周易》的yīn阳五行思想相合。“大同世界”“万邦和谐”是历史上中国人的社会理想,“天地自然”“一行和谐”是中国人辩证的自然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把这两点都引入茶事之中,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