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脚下,有一书院叫东林书院,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和程颐兄弟的嫡传弟子高第和杨时讲学的地方,曾经名噪一时,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至今仍在山林中萦绕。高第后人一直以耕读传家,传到第十八代高俊生,家道已经中落得只剩耕,书读不起了,说白了,就成了个典型的农民之家,一个佃农,住的是土墙茅草房子,剩下的只是祖辈读书的一点余香。
高家传到高俊生,已经是单传了八代,高俊生四十岁才生个儿子高攀龙。
这高攀龙自小酷爱读书,这里却没钱上学,只能当个农民。其实东林书院就与他家共着一段围墙,但祖辈的辉煌还是抵不了读书的学费。因此高攀龙求学之路,只能是农闲之余站在自家围墙边上听学生们读书,或者,稍大一点翻了围墙到书院里面,教室外面偷听。好在书院的顾维和院长有个儿子叫顾宪成,和高攀龙年龄相当,玩得来,所以顾院长也就默许高攀龙蹭课了。
刚开始蹭课时,顾宪成经常驱赶高攀龙。几次都被顾院长制止了。
顾宪成不解,与他爸理论说:“老爸,高攀龙读书蹭课这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平,他家穷得吃不上饭,读什么书?还是先解决吃饭的问题要紧。老爸为什么让他蹭课?”
顾院长一笑说:“鱼樵耕读,这都是苦差事。一般人读书,都是受了家长与老师的压迫,被迫读书。高攀龙主动求学,这不容易。老爸平生阅人无数,你看他长着一张地包天的撮瓢嘴,属于奇能异士之相,这孩子将来必然有所作为,成就不是你可以比拟的。这事我做主,你不要多言。”
顾宪成听了他老爸这番话,不满意,还在争辩:“老爸,人家都说你迂腐,我看你真的迂腐。高家穷成这样,考学的路费都凑不出来,到哪里去成什么才?”
“混账东西!你给我闭嘴。”
顾院长给了顾宪成一巴掌,顾宪成这才含泪闭上嘴。
高攀龙以东林之子自居,这小子天资聪颖,是个学霸,靠着瞟学,竟然在十六岁上考中了秀才,一时轰动县里。但高攀龙的高兴劲还没过,忧又来了,高俊生一命呜呼,家里只剩他和老娘相依为命,别说是继续深造没希望,便是进京赶考参加乡试的路费真的都凑不出来。
顾院长帮高攀龙出主意说:“你既然志在读书,以你的家庭条件,只有边当私塾先生解决生计问题,边自学,攒够路费再上京赶考。”
高攀龙怯怯地说:“多谢顾院长指点前程,只是学生一点人脉资源也没有,又缺资历,哪里去谋教馆之职?”
顾院长一笑,写了一封推荐信将高攀龙介绍到无锡阮乐成员外家当私塾先生。
高攀龙拿了推荐信,有喜有忧:喜的是阮家在无锡木材生意做的大,财大气粗,工资定然比一般人家都开得高;忧的是听说阮少爷脾气大,不好伺候,从读书起,一年换两三个先生,没有一个先生干满过一年的。对能否当得了阮少爷的先生,自己一点把握也没有。但顾院长的这番美意不能推却,高攀龙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高攀龙到了阮家一看,果然好气派的院子,大院连着小院,阮公子带着小厮丫环仆妇独住在小院,院家叫做东院。
高攀龙与院员外一见面,院员外就介绍阮少爷说:“我们大成这孩子,我也没有惯着他,但他天生性格古怪,气大,非一般人能理解。在他七岁的时候,有次他淘气,我打了他的屁股,他三年不与我说话。从此有什么事他不从不和我说,总憋在心里。学业上,他只爱习武不爱学文的,而且相当厌恶学文。当今社会,读书做官才是正道,习武再怎么好国家又不开武举,有什么前途?高先生冰雪聪明,我看你们年龄相仿,有共同语言可以沟通,一定会处得来。如教得小儿成功,阮某自当重谢。”
高攀龙一听情况介绍,心里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