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从今往后就要以你为主了,如今蝗灾已是即将扑灭,赈济亦是一切顺利,待本官回去之后,你一切可都要看紧了,莫要虎头蛇尾才是。”
刘长安肃容道:“大人教训的是,下官一定谨遵大人的教诲,必然不会让大人失望。”
赵俊臣点了点头,又问道:“本官今日一直在准备回京事宜,未能亲自与百姓们一同灭蝗,一切可都还顺利?”
刘长安突然一笑,讨好的说道:“下官正要向大人禀报呢,大人要回京的消息,不到一天的功夫,已是传遍了整个潞安府,百姓们本还不信,待今日见不到大人后,才真的信了。如今草野田边,已是没几个人在灭蝗,百姓们大都离去了。”
赵俊臣眉头一皱,问道:“怎么回事?难道就因为本官不在,百姓们竟也不愿灭蝗了?你们地方官府竟也不管?难道就不怕蝗灾复发吗?”
见赵俊臣有些不高兴了,刘长安连忙解释道:“大人您误会了,据下官打探到的消息,百姓们之所以纷纷离去,是为大人您制作万民伞去了。”
顿了顿后,刘长安继续说道:“大人您这些日子为潞安府上下所做的一切,百姓们都看在眼里,舍不得大人您离开,但也知道留不住大人,所以只能为大人做些万民伞,以表感激。万民伞虽说万民,但每个能挂百个名字已是极限,然而潞安府的百姓,却都想在送给大人的万民伞上留名,下官估摸着,待明日大人离去时,收到的万民伞,怕是要不下百柄如此数量,可谓是前所未有,大人经此事之后,怕亦是要流芳百世了”
听到刘长安的话后,赵俊臣微微一愣,张口想说些什么,却又放弃,接着竟是面无表情的沉默良久。
万民伞,本是古时百姓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绸条上写着一众赠送人的名氏。
到了清朝后期,万民伞变了味道,地方官员在离任前,会强制要求地方绅民向他们赠送万民伞,地方官员收到的万民伞越多,也越有面子。
但在明朝时期,万民伞的含义还很单纯,如果地方官员离任时能收到万民伞,那就代表着该地方官员绝对是个好官,而赵俊臣本不是地方官员,只是钦差代天子巡视地方,竟也能收到万民伞,而且按照刘长安的说法,数量不下百柄,那绝对是要震惊朝野的。
这种做法,虽是百姓自主而发,但对赵俊臣名声改善的好处,自不待提。
但在这一刻,赵俊臣心中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却不是幸喜,竟是愧疚。
这一点,连赵俊臣本人也没能想到。
这些日子以来,赵俊臣在潞安府的所作所为,其本质是什么,没有人比赵俊臣本人更清楚了。
说得好听一点,赵俊臣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名声而作秀造势;说的难听一些,赵俊臣就是为了一己之利而愚弄百姓
百姓愚昧迷信,总是被上位者轻易欺骗愚弄;百姓亦淳朴善良,比起那些饱读圣贤书的上位者们,却往往更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
“我这些日子的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扭转自己的不利形势而不得已为之,而且也为百姓们做了不少实事,总比晚清时候那些向百姓强行索要万民伞的贪官好多了。”
这般想着,或许自我安慰的缘故,赵俊臣复杂的心绪总算平复了一些。
另一边,刘长安则继续向赵俊臣描述着百姓们为赵俊臣制作万民伞的盛况,颇有几分“与有荣焉”的样子:“大人您是不知道,为了给大人制造万民伞,百姓们大都把自家最好的布料捐献了出来,据说那些正在制作万民伞的人家,如今院子里已是被各类布料摆满了,因为许多百姓不识字的缘故,为了能在万民伞上的绸条上留名,到处找人代笔,那些识字人家,如今也是门庭若市”
话说到一半,赵俊臣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