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几天内,墨推举了一些墨家思想的官员入朝。这些“墨”姓的官员入朝之后,提出了许多的仁政爱国的方法。一致得到了秦高和一些大臣的建议,并且一举推出,得到了许多百姓的爱戴。
但是整个朝廷之上,开始慢慢形成了势力集团,秦高已经感觉到了。如果说,之前他初登帝位时,李斯和冯去疾,两个相国,还是平安无事的话。现在两家似乎产生了矛盾,同时,因为秦高,把“墨”家之学放入朝廷之中。
三家再加蒙恬为势力的四家,整个朝廷开始进入了四家争鸣的地步。秦高也知道这一点,不过,为帝之道在于平衡。墨家也认为,他们不宜霸占整个大秦的统治集团。因此,虽然与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与冯去疾为代表的儒家,以及以蒙恬等军事势力为代表的兵家。
甚至王离的王家为代表的战脉也趁此机会进入了朝会之中,还有一些是其他战国时期为代表的学派。可以说,整个大秦又重新进入了诸子百家重新想要占据着整个大秦的势力。
但秦高的态度,让大家都无法摸清楚,到底他是支持哪一家的。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势力开始迎合秦高,在朝会上提出了许多的有利政策。这些政策,哪些有利,哪些无益,作为后世而来的秦高,是非常的清楚的。
趁此机会,秦高向众大臣提出重新建立秦朝廷的划分。主要是因为从后世来的他,对于秦代的各种尉、史、司以及一些令主等根本不太熟悉。而且据他所知,有许多官位的职责是比较接近的,因此西汉时期才改为三公九卿制度。
他重新划分的方法就是,三公九部。秦代时,只设两丞相,无三公,下有九卿议事,许多官职更是比较模糊甚至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近一个多月之后,秦高终于向大臣们提出了他的改革建议。
有人欢喜有人愁,重新划分官职,有人就会落幕,有人就会上位。这是每一次改革的必然,虽然秦高有信心,改革并不会影响朝政。但是,就算是皇帝改革,也难免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他不由的的先与几位大官员开了一会高层会议。
哪几位大臣呢?两丞相,九卿以及孟林、孔鲋等。会议开始,秦高就让所有站起来,面南而礼。之后秦高向大家讲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改革朝政的结构。
首先,秦高确认了会议的中心,朝政的改革以“各管各事,各司各职”为中心,表述了各个卿位职责以及所代表的人物。然后,秦高提出,自秦统一天下之后,各卿之间的司职已经模糊不清。原因不仅在于大秦的广博,而且更因为各职位之间的相互交界。
因而,赵高才能以中书令,靠着掌管着皇帝的符玺,成为整个大秦的奸臣。只手遮天,一言指鹿为马,天下莫敢不从。有鉴于此,本皇观先秦之周仪,大秦之司职以及秦朝之发展,特议此朝政。
议:设三公,为天下官之最,直属皇帝。三公者,为大公,不能继位,只能推荐。推荐者,以副职入官,入卿位。三公者,为帝之辅臣,管事不务事。也就是,三公就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大臣,不能在郡县下面设立自己的私人之地,只能以管理为主。
哪三公呢,丞相!合左右丞相,为丞相。丞相,司天下百事,对皇帝负责。冯去疾去右为丞相,掌管天下大事,官百执。太尉,军事最高首领,司军队以及守令之事。蒙恬在外,太尉后加封。御史,升为御史大夫,司天下官员更替及犯法。御史大夫不对卿位负责,但以皇帝命之。李斯任御史大夫,管理百官以及天下司法大权。
三公之外,设国师,以辅朝政,墨为第一任国师。国师,国与君之师也,无职。负责监查天下事,包括国家和皇帝。
设九部!哪九部呢,分别为工、农、商、兵、法、政、文、内政、外交等九部。九部之间,工部由原少府继任,商由治栗内史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