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前 后左右”即步兵cāo典前转、左转之类。过劳者则令更番休息。
(酉)号令第七十
1 安国之道,道任地始,地 得其任则功成,不得其任则劳而无功。人亦如此,备不先具者无以安主;吏卒民多心不一者, 皆在其将长,诸行赏罚及有治者必出于公。
此总言处事须先有豫备,一秉大公,如果吏民疑心,其责应将 与长官负之。
任,用也,“道任地始”犹言其道从任 地为始,即是先要能适应地利。
2 王数使人行劳赐,守边城关塞、备蛮夷之劳苦者,举其守率之财用有余、不足,地形 之当守边者,其器备常多者。边县邑视其树木恶则少用,田不辟、少食,无大屋、草盖,少用 桑。(多财,民好食。)为内堞,内行栈,置器备其上。城上吏、卒、养皆为舍道内,各当其 隔部;养、什二人。为符者曰养吏一人,辨护诸门。门者及有守禁者皆无令无事者得稽留止其 旁,不从令者戮。敌人但至,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不尽千丈者勿迎也,视敌之居曲 众少而应之,此守城之大体也。其不在此中者,皆心术与人事参之。
此约言守城之大体,凡书所未载,则当斟酌情形施行之 。
首四句言国王要周知四处守备情形。数,屡也,行劳赐即巡问 兼犒赏也,举者举报也,守率即守帅,(见未篇6节,孙疑作“卒”,非是。)“不足”下应 补“者”字,谓国王应频频使人慰问及赏赐守边劳苦之 将士, 且视察各地财政有余或不足,某处地形险要当守,又某处器具豫备常充足,均分别报告之 。
次三句言节约之必要。恶,缺乏也,辟,开辟也,“大”疑当 作“土”,草盖,茅盖也,凡边地林木缺乏者应节约木料,土地多未开垦者应节约食料,无土 屋、茅舍者应节约桑树,因桑枝可作支蓬用也(屈桑木见通典一五二)。孙解“少用”为“材 木不足共用”,“少食”为“田荒农惰则食不足”(吴从其说),则文意不完。孙又 谓“
少用桑”为“少车乘”之误;按上文两句“恶”与“少 用”对举,“
不辟”与“少食”对举,本句“无”与“少用 ”对举,文例同一。若依孙改,则“少车乘”与“无土屋草盖”并非互相针对之文,故知其不 然也。运本及吴作“少用乘”,亦是难通,试问无“土屋草盖”与“少用乘”有何联系耶?“ 多财民好食”一句,孙谓下有脱误,余以为此句实“财用有余”之注,今混入正文,故似有脱 漏。好食则食易不足,应行节约,巡视边备者所应注意也。
内堞见子篇74。行栈见子篇49。
公羊传宣公七年何休注“炊烹曰养”,则今之炊事兵也,每十 人设炊事兵二人(什二人)。“隔部”是所守分地,故住舍须与相近。
掌符信者名曰“养吏”。辨即今“办”字。守门者应监视无事 之闲人,使不得滞留于稽查门禁者之旁,所以免jiān宄混入。
“但”字不误,今粤语常说“但逢”,犹云“每逢”也。“千 丈”系指城周言,大城须出兵拒敌于郭外,小城(“不尽千丈”即不及千丈。)可坐待之,要 须视敌人部曲(即“居曲”)多少而因应之,示人以兵法贵变 通,不能死守书本也。
3 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不明于守者也,能此,乃能守城。
此言守城以急败敌人为最要,坐待援兵为不智。
4 守城之法,敌去邑百里以上,城将如今尽召五官及百长以富人重室之亲,舍之官府, 谨令信人守卫之,谨密为故。
此言敌寇将到时处置城内官长、绅富的亲属之法。
“如今”不误,粤中俗语尚偶用之,略同于英文之now t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