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采取了自杀式的用飞机撞击军舰的战术,其中一架撞中了目标。而我方装甲薄弱的护卫航空母舰被日军军机带炸弹一撞,就基本没有救援的可能了。在如何进行空中防护上,德军经验也不足。当少数敌机穿过我军战斗机的拦截,进入我方火炮攻击范围后,我方战斗机就停止了追击,认为可以靠军舰的防空火力击落敌机,避免被自己的炮火击伤。但由于战列舰280毫米火炮的覆盖范围很大,约有近10公里的范围,这意味着一旦敌机进入我舰队10公里范围内,我方飞机就停止了追击。后来德军改变了战术,允许自己的战斗机在防空火力网内追击敌机,冒着一定概率误伤的风险,以加大击落率。因为敌军这种自杀式的攻击确实防不胜防。另外,若有我方飞机跟踪,我方280毫米炮的集束防空炮弹也只好不使用了,因为威力太强大,击落自己飞机的概率确实大了很多。这款炮本身发射速率却相对较低,所以防空效果也不如想象中理想。后来实战证明,这款精雕细琢的集束防空炮弹,和德军原时空60吨重的虎坦克一样,是长官意志的产物,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却华丽而不实用,对战局影响很小。
这次敌方突破我方防护网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军舰方因为剩下的敌机数量不多,为了节省炮弹,没有动用所有的防空炮火进行拦截。而敌机受伤后,一些缺乏经验的炮手就以为战斗结束了,只顾庆祝第一次参加真实的海战并击落大批敌机去了,却没有想到带伤的敌机竟然直接撞向了我军军舰。
第三天,德军第二支舰队的侦察机巧遇日军留在较后方的补给船队,就出动飞机并将其大部分补给船只击毁,还顺带击沉了两艘驱逐舰。日军深怕燃油不足回航,仓皇撤出战斗。
整个战役中,日军主力航空母舰没有直接参与围追堵截,而在远处侦察并争取寻找战机。因为航空母舰在近距离内,绝对不是战列舰的对手,非常容易被对方追击并击沉。但因为侦察上的弱点,日军也没有找到德军舰队准确位置。德军采取了一旦接触就快速改变航线和位置的战术,并派战斗机巡航驱逐和击落日军的侦察机。
德军在完成进入太平洋的作战任务后,就故意大力宣传脾斯麦号的威力。在当时,由于没有依靠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智能制导武器,火炮是除飞机以外,最强的远程攻击武器,其地位非常高。当时的火炮,主要是靠炮膛内的来复线造成炮弹的自身旋转,并依靠这种旋转维持飞行方向的。这种技术有多年的积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巅峰。而德国本身的火炮制造技术正是这巅峰中的巅峰。
火炮的口径越大,能发射的炮弹重量就越大,炮膛越长,能发射的炮弹速度也就越高。在机械加工精度相同,火药与配量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形下,越重的炮弹,飞行过程中受空气阻力和气流的干扰就越小,所以精准度也就越高。准确打击一直是军事实践的一个重心。
在当时,很多战斗的胜负,甚至取决于其中一方能将一门威力巨大的火炮运到交战的阵地上。当时人们对火炮技术及其重视,甚至到了一种崇拜的心态。俾斯麦号战列舰在1939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当时对希特勒声望的提高和进入战争的信心起到了相当大的刺激作用。现代回顾这艘战舰,都有点像回顾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那种,让人一下子把历史拉近了的感觉。
当然,人们对火炮有这种感觉,其另外一个因素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飞机作战的威力。
原时空德国没有建成现代崇尚的航空母舰。其中原因很多。客观地说,大西洋并不如太平洋宽阔,当时的飞机横跨大西洋并不是很难,所以使用航空母舰的必要性也远远不如太平洋。德国国家较小,军力需求集中,其主要在乎的,更是狭窄的波罗的海,这个海域基本可以靠陆基飞机覆盖,从防卫的角度上来说,对航空母舰的需求并不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