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人理念和修真学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修道之人的信仰说。
在修炼过程上,我们再看看全真教的规范。
王重阳教化之下的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
重阳祖师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
这才有重阳立教十五论:“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
马钰祖师修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夏不饮水,冬不向火。
王处一祖师“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
丘处机祖师“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
郝大通祖师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
这怎么看都有点像***教的传统教民“拔斋”。一天不能吃,不能喝水,到夜里才少量饮食一样。
当时的丘处机,奉答成吉思汗的养生益寿之问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则散其气。”
他的意思就是说:修道的人,常人喜欢的去的地方不要去(声色夜店,洗脚城,赌场.....这些都不能去),世人居住密集的地方不要去住,远离声色犬马的人间浮华场地,以清新寡欲为自身的追求.....
吃饭以清淡为美,喜欢鲍翅之宴是不行的,经常胃口很大的四川火锅也不是饮食之列.....靠近女色,听见各种迷乱杂音,喜欢各种重口味,靠近各种低俗男女情节,皆散其气.....
以上修为就会没有了。“元婴”——真气金丹就会破灭,只能是不成功的修道者——散修了。
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
这就是道家的禁忌之说,道教的规矩。
重阳祖师规定:“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
随着道教组织的事实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道教草庵,变成雕梁画栋的大殿高堂。
此后道教的宫观又拥有不少的事实田产,但是宫观的管理制度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
其道教此后的管理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管理体系,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格,在道教诸派中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它事实学会了自身组织的管理,形成了集团的整体结构
经过重阳祖师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具有了较新的面貌,从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就此,我们可不可以下一个结论:尊师重道之说是从元代开始,才有了最初的此类说法。
因为此前即使是三国时期,刘备尊重管理人才,才有了“三顾茅庐”一说,但是说到重道,道教才从元代开始。
当时佛教兴起于大唐武则天时代,道教,则盛行于元朝初期。
一根文化的藤蔓,它结出了味道接近,样子不一样的果实。
就像我们湖北地区的野生藤蔓产出的一种很甜的“丑瓜”(乌瓜——青皮瓜),和西方进口的同样藤蔓长出的“长生果”一样,去皮入口时,味道雷同。
只是表面形式不一样而已。
其实无论是西方文化,亚洲文明,北美时代还是非洲风情,全世界人民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文化发展,种族繁衍......在经久不衰的推送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