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镇和要塞。这里盛产鸟兽等猎物,并出产大量的生活必需品。

    第三日晚上便抵达济宁,这是一个雄伟美丽的大城,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所有居民都是偶像崇拜者,是大汗的百姓,使用纸币。

    城的南端有一条很深的大河经过,居民将它分成两个支流,一支向东流,流经契丹省,一支向西流,经过蛮子省。河中航行的船舶,数量之多,几乎令人不敢相信。

    这条河正好供两个省区航运,河中的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的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

    马可波罗吹嘘的这个盛况,就是蒙元时代梁山泊以及济水季节河最后的辉煌一瞬。

    套用现代语言来解析的话,其实就是破坏性地开采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导致济水季节河水系崩溃。

    原本的巨野湖,是一个很好的蓄水池。起到了调节水平衡的效果。

    桓温河的开通,以及蒙元大运河的贯穿,致使北水南移。巨野湖萎缩成小小的东平湖。南方原本是陆地的张良城,却陆沉变成了微山湖的水底遗迹。

    济水体系等于被强行抽干了血槽,终于消亡。

    这一切的演变过程,远远超出了古代人所能理解的程度。

    总之,在赵佶这个时代,蒙古人还未来得及扩建桓温河。

    但赵佶时代的风水道士十分清楚:桓温当年所做的事情,已经产生了沧海桑田般的重大遗祸。

    巨野大泽原本是清的,并且有能力间歇性地影响黄河的清浊。

    桓温掘通黄河跟梁山泊的水文联系之后,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首先是河北白沟水位下降,濒于枯竭,其次是曹操时代的所谓清河,已经变成湿地沼泽。

    梁山泊也有几乎一半面积变成了沼泽泥潭,只剩另一半尚还算是清水湖泊。

    这背后蕴藏的地下水文学问,古代人是从天道运行的角度来解读的。

    于是

    赵佶和她的女儿,根深蒂固地认为:数百年来,济水一直处在一个浊而不清的混沌过程中也许未来总有一天,祂会再度变清。

    赵宋最有学识的人,无论是科学系c文学系c还是道士系,都料不到济水其实已经走上了消亡之路,再也不会变清。同时也令得后世再也不会发生黄河水清的祥瑞或凶兆。

    因为这济水起源于轩辕黄帝c九天玄女c三修的神仙道场,所以这条神秘河,流传的显然是正宗道统的自然伟力。

    这伟力究竟有什么用处呢?自曹操时代便已经确知,至少祂能够令得黄河变清。

    可以推想的余味就是:连如此气象万千c澎湃如海的大黄河,都可以由浊弄清,这是何其伟大的力量,自然也可以影响天下气运。轻易就可以导致王朝的兴衰。

    所以赵氏皇族,尤其是注重道学研究的赵佶,很担心黄河水清,济水再现,清河再清,会寓意着赵氏天下的气数已尽,新的某个势力将应天承运,强势袭来。

    赵佶并不打算以作弊或者野蛮粗暴的手段,来抵抗这个可能威胁到皇权的气运趋势。盖因为这济源之水,宗旨在于一个“清”字。

    华夏若干年来以“清流”c“清贵”为褒义语,其实就是由来自这个济水河清体系的潜移默化。

    倘若说黄河是中原文明的母亲河。那么济水清河,则是孕育出大中华士大夫清流节操的摇篮。

    “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这是白居易作的唐诗。

    当问题上升到这么个层面上来的时候,即便是赵佶也不能公然乱来。他只能因势利导,寻找出路,设法让事情往一个对赵宋有利的方向来演绎。

    赵明诚c李清照夫妻热衷于收集周鼎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