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条白沟。

    老曹十分重视这个工程,索性把自己的女儿封在清河县,是为清河公主。

    这白沟其实就是季节性的清济暗河,被人力强行挖开的结果。

    但这清河县的命名,却另有些事关天下气运的深奥讲究。

    黄河中下游一直是浑浊无比的,古代人却时常观察到黄河变清的诡异水文现象。有些朝代认为这黄河水清,是极大的祥瑞。有些朝代则认为这是妖孽出世,天下即将大乱的凶兆。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黄河本该浑浊,莫名地清澈肯定是大妖出现。

    曹操手下的智囊团并非凡俗庸碌之辈。曹家诸将不但擅长倒斗考古,也擅长水文堪舆。对地下河和季节河的认知,超乎群伦。

    曹魏智者团,是最早意识到黄河变清事件,跟济水地下河的盛衰,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当白沟掘成,神秘兮兮的济水在河北地界露出真容来。曹家首先观察到,白沟水量充沛时,黄河会变清。白沟水竭,则黄河浊。

    故此,曹操将此地命名为清河县。并让自己的女儿加号为清河公主,担当此地的守护女神和水文监控官。

    曹家智囊团的智慧度和科研水准,在那个年月着实算是领先世界一大步的。然而终究是西元2xx时代的古人。他们也无法进一步深究地下水运动的奥义。

    后世济南有名泉,曰趵突。便是这地下水系最后的残留了。

    蒙古人开掘的通惠河c通济渠,事实上就是清济水系枯竭的元凶。

    按古人的说法,这便是截断了龙脉。

    但蒙古人其实也是背锅。忽必烈其实是替南北朝桓温桓大司马背锅。

    真正破坏清济水系风水龙脉的人,是桓温。

    桓大司马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认真思考了清济水系时隐时现的奥秘。他觉得这微山湖c独山湖c梁山泊,自然贯成一线却不相通联。为什么不用人工开掘的方式,把这条直线水路打通呢?一旦打通,南朝汉家兵马北伐五胡时,粮秣运输的效率大增。光复中原,易如反掌。

     

    ;于是桓大司马大发两淮民力,开凿了三百里水道,令济水直通黄河。让梁山泊与黄河接通。

    由此梁山泊一度更名为桓公渎。

    古人用词,十分考究。封闭的曰湖,通海的曰渎。梁山泊本是内湖,仅仅与时隐时现的清济水系沟通。被桓大司马这么一弄,就通黄河而直入大海了,故此更名为渎。

    然则这桓大司马终于是个不可原谅的蠢材。

    第三次北伐败于慕容垂之手,这倒还罢了。最着急的就是,黄河浑浊,携带了无数泥沙,由此倒灌梁山泊。很快就壅堵了三百里人工水道。同时,也把偌大一个古巨野大泽,淤积成了半泥沼半内湖的东平湖和蓼儿洼。

    济水的风水龙脉,就此告破。

    说起来,蒙古人后来其实是重新疏通了桓温所挖的这条“快捷通道”。

    蒙古人做得比桓温稍好一些。

    忽必烈的智囊团,(主要是效力于蒙古侵略者的汉族大科学家郭守敬)意识到黄河淤泥问题必须解决,于是在新开的蒙元版本新大运河上,密集建设水闸。这样一来,泥沙问题就得到了较大的缓解。

    到马可波罗来旅游的时候,东平府梁山地界,俨然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繁华的国际大都会。

    当时号称:“南有苏杭,北有临张。”

    “临”,指的清河县相邻的临清县。“张”指的就是张秋镇。

    张秋这地方,就在郓城之北,阳谷之东,东阿以西,梁山西北面。乃是东皇水魄力量核心之所系。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离开济南府,向南走三日,沿途经过许多工商业兴盛的大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