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烬处理权,可以想象这场大火留下了多少东西。

    后来,养心殿的无逸斋又失火了,由于发现及时,并没有引起大火。这件事引起了溥仪的警惕,他怀疑是有人故意纵火,决定赶走身边的太监。

    七月十六日,除了太妃身边的一百七十五名太监,溥仪把其他太监全部解散了。溥仪这么做大家都不同意,尤其是载沣,拿出祖制来压溥仪。溥仪不甘示弱,质问父亲宫中两次失火由谁负责,载沣答不上来。溥仪立刻表示,如果不允许他解散这些太监的话,他干脆把所有的太监都解散,一个不留。看溥仪态度强硬,载沣只好屈服了。

    溥仪怕有人阻挠,当天晚上就叫了一支护军,把太监们全叫到一个院子里,宣布解散这些太监,让他们立即收十细软出宫。一些太监们顿时瘫软在地,有的大哭,有的大声骂着,这些都可以理解,他们舍弃自己的命根子进宫当太监,为的是什么,一夜之间剥夺了他们的一切,这是非常大的打击,不光是失业那么简单。

    一个小时后,太监们拿着遣散费走出神武门。

    撵走太监后,溥仪接下来要整顿的是内务府。内务府也是人员庞大,开支甚多,而且内务府的人掌管皇家开支,捞油水的情况更严重。在溥仪眼中,内务府完全是一个腐朽的机构,这些人不过是一些寄生在皇家肌体上的寄生虫。内务府相当于皇家的财产管理机构,但是却把财产都侵吞到自己的荷包里。

    溥仪任命刘体干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内务府的财务问题。溥仪的做法很简单,就是裁减人员,精简机构。虽然溥仪把内务府机构简化为总务、文书、会计、采办四科,但贪污腐败问题还是非常严重。

    第十六章 与世沉浮的皇帝

    两年后,婉容的青春美貌逐渐失去。1937年3月7日,溥仪三妹给溥仪写信,说婉容前后变化太大了,现在变得非常可怕。婉容经常用长发遮面,不敢给人看。到了伪满政权后期,婉容已经变得人不人鬼不鬼,境况非常凄惨。

    张勋复辟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矛盾的,首先他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心里理应存着故国,但是他的思想又非常西化,生活方式也模仿西方,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比较深。

    从小到大,身边的人就告诉溥仪,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应该继承祖制,光复大清。甚至连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也错误地认为专制制度适合中国,中国人民跟其他国家的人民不一样,就喜欢皇帝,只有金銮殿上坐着一个皇帝,他们才有安全感。

    加上民国搞得一团糟,专制思想在中国有非常坚实的基础。

    溥仪从小就长在深宫里,接受的都是这样的教育,他的思想不可能不受到侵蚀。庄士敦回忆说,皇帝直到十三岁还没有出过紫禁城。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溥仪才带着两个妻子经过重重阻力,艰难地迈出了紫禁城,一睹外面的世界。

    溥仪成了封建时代的一个象征,很多有光复想法的人都想将来有一天打着溥仪的旗帜,恢复君主专制。袁世凯在称帝前就做足了功夫,对溥仪毕恭毕敬,袁世凯的姿态其实就是表明皇帝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袁世凯自己称帝后,全国反对,抑郁而死。袁世凯死后,徐世昌和张勋密谋复辟,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扶植溥仪这个傀儡,然后自己掌握军国大权。

    宗社党在这方面的需求就更加强烈了,恭亲王溥伟在青岛宣传复辟思想,溥伟还准备典卖家产当做复辟的经费。皇宫里的人也在不断地跟各地军阀联系,希望他们支持复辟。一时之间,复辟思想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载沣跟张作霖联系颇多,一时之间社会上流传张作霖准备复辟,支持小朝廷。连康有为也主张复辟,他不断地说服军阀吴佩孚加入复辟阵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