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摄政王,然后是叔父摄政王,接着是皇叔父摄政王,最后才是皇父摄政王。一些学者就指出了,中国古代也有君王称大臣为父的,比如武王称姜尚为尚父,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项羽称范增为亚父,这些称呼更多的是表示一种尊敬,不代表真就是父亲。多尔衮的情况跟这个是一样的。
现在最关键的是如何批驳风水墙的说法,论者认为孝庄入关后,四十多年的时间就是照顾顺治和康熙这父子俩,她对这父子俩,尤其是小孙子康熙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孝庄太后提出不葬在昭陵也是有道理的,死后也要在皇城附近,看着孙子康熙把江山搞好。大家都知道,孝庄跟皇太极是没多少感情的,一方面是皇太极老婆太多,另一方面是皇太极把爱情都给了海兰珠。雍正后来匆匆埋葬了孝庄是因为当年是皇太极和孝庄结婚百年纪念日,而且雍正为孝庄陵寝取名为昭西陵,意思就是跟皇太极的陵寝遥遥相对,虽然不在一起,但是也是牵挂的,所以孝庄葬不葬在风水墙内跟多尔衮没多大关系,更不代表嫁给了多尔衮。
至于有人说见到太后下嫁的诏书,反对者认为根本没必要批驳,你让他拿出那文件来就行。而且,孝庄是一个非常低调内敛的人,就算她第二次嫁人,也不会写个诏书,弄得满城风雨。我们回头看看孝庄的一生,发现她一辈子从来没有强出头过,说她改嫁确实不太可信。
大家知道,多尔衮死后,顺治对他是非常薄情的,如果他的母亲嫁给了多尔衮,在母亲在世的时候,他下手应该不至于这么痛快吧!
所以说,太后下嫁纯属子虚乌有。太后下嫁这个传言最早在浙江一带流传,不是在北京。浙江是什么地方呢?就是南明政权的所在地,也就是诗人张煌言写歪诗的地方。在顺治六年至七年,朝鲜八次派使者到中国,这些使者回国没有一次提到太后下嫁这个事。有人说是不是朝鲜使者不敢说啊。我们再看看康熙帝死了后,雍正继位。朝鲜也派使者过来了,回去后《李朝实录》上就写了:“雍正继位,惑云出于矫诏。”雍正是政治问题,孝庄是作风问题,孰轻孰重一看便知,连政治问题都敢说,如果孝庄真嫁给多尔衮,难道朝鲜使者连这个都不敢说?
话说回来,孝庄嫁不嫁多尔衮,那是他俩的事。
多尔衮之死
多尔衮的一生看起来是非常风光的,江山美人要啥有啥,然而真正走进他的生活,却发现这个人也有很多不幸的地方。生前和死后都很不幸。
多尔衮十四岁丧母,而且母亲是非正常死亡。从此生活在皇太极的yīn影下,为了自保和发展,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以说是拿命去换取皇太极的信任。皇太极哪次重大战役少得了多尔衮,一路这么南征北战过来,一路这么出生入死过来,多尔衮终于成为一个实力派,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但是,这么辛勤努力地工作也让他积累了许多内伤外伤。所以,豪格才说他体弱无福。
多尔衮率领大军入关后,中国大地一片混乱,流寇到处都是,南明几个政权掐得死去活来,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多尔衮政权内部更是钩心斗角的非常厉害,多尔衮作为拥有最高权力的人,可以说全国的命运都系于他一身。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不病死,可能也会累死。掌握大权之后,多尔衮跟顺治和孝庄之间又发生了摩擦,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将具体权力jiāo给手下的王公大臣们,自己则一头扎进yù海,寻求放松和解脱。
可以想象,当时多尔衮的压力确实非常大。他不光沉溺在女色中,对烟草也非常依赖,基本上是个烟不离手的主。多尔衮常年让朝鲜供应烟草,常年吃ròu,又纵yù过度,这些都是非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多尔衮就有眩晕的毛病。
本来政事和军务就特别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