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为朱成功,郑成功国姓爷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隆武虽然没有女儿,但还是封郑成功一个类似于驸马都尉的官职。郑芝龙投降后,郑成功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子不以为孝子。”
当然,郑成功的一生也不是没有污点。他后来还是置祖国大陆于不顾,盘踞在台湾地区,跟荷兰人打仗。虽然我们不能苛求郑成功,因为确实清朝后来的势力太强大,不是郑成功一个人能对付得了的。郑成功为世人所诟病的地方是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尤其是软禁鲁王,杀害鲁王(存在不同说法)。郑成功还dú死抗清名将张明振,令广大的大明遗民感到失望。
作为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郑氏家族大权独揽,干些卖官鬻爵搜刮百姓的勾当,比当时南明的一些贪污腐化的jiān臣做得更过分。
我们可以想象隆武帝的处境,三面受困,一受制于郑氏家族,二要防备鲁王军队,三来李成栋带领的清军正在逼近。得知大明忠臣黄道周带领门生故吏,招募九千人北上抗清,最终被清军大败,黄道周慷慨就义,隆武帝悲愤yù绝。他既恨清军,又恨郑氏家族。
无路可走之下,隆武帝表示要亲自北伐,作困兽之斗。郑芝龙对此虽不满,但已经生了降清之意。
李成栋率领的清军在浙江一带势如破竹,先后攻下绍兴、东阳、金华、平州,很快攻陷郑鸿逵把守的仙霞关。隆武帝眼看亲征无望,决定取道汀州去江西,“御驾亲征”已变成“御驾亲逃”。隆武帝政权内部一盘散沙,大家离心离德,只能走下坡路;而李成栋却驭兵有方,指挥若定,两者对比实在太大了。
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爱书如命的隆武帝仍然“载书十车以行”,边逃边读,边读还边逃。带著书搬家都不方便,何况是带著书逃命。隆武帝在汀州歇息过之后,第二天凌晨,突然有一队身穿明军军服的人在汀州城外叫门,声言护驾。守城士兵不知是计,城门一开,发现原来都是李成栋派出化装的清军。隆武帝听到外面一片混乱,拿着大刀进入府堂,被清军抓住,后来不屈绝食而死,跟他一同遇难的还有皇后曾氏以及未满月的皇子。
李成栋将隆武帝一家三口的人头献给清廷,得到清廷的重视,驻军福州,成为地方大员。
隆武帝在福州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听说隆武帝绝食而死,洪塘乡曹学跑到鼓山上面自缢,黄山乡郑愚谷、郑静之父子也相继殉国。郑愚谷本来是明军的一个水陆同知,隆武帝遇难之时他正在山林隐居,听说皇帝遇难的消息,郑愚谷悲愤万分,赋挽歌六章,其中有:“天翻地覆在斯时,谁是忧勤起义师”,“生死分明惟帝后,应驱雷击党人碑”等句,读来让人忍不住恻然。郑静之是郑愚谷的长子,国子监博士,听说隆武帝殉国,于是削发为僧,悲愤yù狂,疯疯癫癫,以至于血泪沾衣。出家也不能缓解他的痛苦,极度难受之下,他三次凝视北方,然后仗剑自杀。顺治四年(1647年)春节,福州百姓贴春联的时候,皆刷白眉,以此悼念隆武帝,后来演变成福州特殊的习俗。
隆武死后,郑成功果如他所期望的,奋战在抗清的第一线。顺治三年,清军南下,打进福建,郑芝龙打算降清,郑成功选择离开,到金门避风头。郑芝龙投降后,派人招降郑成功,希望郑成功能够做个孝子,跟父亲一起去投降。郑成功给郑芝龙写了一封信:从来都是听说父亲教儿子忠心,从来没听说过教儿子做贰臣;现在父亲你不听我的话投降清廷,如果将来有什么不测的话,我只能为你戴孝了。
郑成功占据南澳,以厦门和金门作为抗清的根据地。顺治八年和顺治九年,郑成功多次进攻漳浦。五月,清廷派遣马逢之总兵解救漳州之围,郑成功故意让他入城,进城之后来个关门打狗。直到十月份,清军派遣金砺才解救了漳州之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