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打算忽悠皇帝,只是一时激动报国心切,忽视了自己的专长。
崇祯是牛脾气,你忽悠我,我就舍着大明完蛋也要让你做督师。首辅大人头顶冒汗,这时杨嗣昌站出来了,他说:“皇上还是不要为难首辅大人了,一把年纪,挺不容易的,有这个心就够了。现在能够担此大任的只有卢象升。”
没办法,三天后,崇祯不得不重新起用卢象升。
可是,卢象升的表现却很让崇祯失望,为啥呢?因为卢象升迟迟不出兵,任由清军在北京附近烧杀抢掠。卢象升为啥不出兵呢?难道没兵吗?不,有兵,五千人。看到这里,非常纳闷了,高起潜把大部队调走,崇祯干吗不管管他,还是这就是崇祯的意思?在国家危亡的关头,他满脑子想的都是防范自己的将领。这样的领导和皇太极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
松山之战
皇太极这人是不好忽悠的。
多尔衮的左翼军在幽蓟千里之内如入无人之境,将这片土地蹂躏得不成样子。随后又渡河,攻破山东济南到天津之间的城堡,攻克城堡有四十多座,十七次打败明军,俘获人口近二十六万。
岳托的右翼军表现也很出色,攻克城堡九座,投降城堡两座,击败敌人十六次,杀明军总督两名,俘获人口二十万。
这些战役中值得一提的是高阳城的陷落。
高阳城其实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县城,当时位处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河北。这个小县城从地理位置来说很不重要,所以没多少兵,也没什么钱。但是它的陷落引起了明清高层的极大关注。
只因为这县城里有一个退休的老干部:孙承宗。
孙承宗可以说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一代宗师,连袁崇焕这样的人都出自他的门下。可以说孙承宗为大明王朝奉献了自己一生的智慧和精力,可惜还是没有能挽回明帝国的大厦,这是一种悲哀。临到死,他还要为国贡献最后一份力量,虽然是绵薄的。
当清军打到高阳城的时候,忽然停滞不前,因为清军的高层已经知道这里住着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这个老者不光德高,能力也是一流的。对于这样的人,皇太极是敬重的。
皇太极派出使者做孙承宗的思想工作,这样既表示给孙承宗面子,又能体现自己仁君的形象。事实上,皇太极是不抱什么希望的,毕竟这么多年的老对手,什么脾气都摸清楚了。
孙承宗是不可能投降的,虽然他明知守不住,还是带着全家老少一起走上城楼坚守。他这种做法与其说是要守城,倒不如说是出于职业习惯和道德情cāo。孙承宗的精神感动了县城里的老百姓,大家没有一人逃亡,跟着孙承宗一起迎敌。
结果没有悬念,高阳失守,孙承宗被俘。
对于被俘的孙承宗,清军给予了最高的待遇,希望他能弃明投清。口舌浪费得太多,可惜孙承宗坚如磐石。
依照常规,对于这种不肯合作的人最好的惩罚就是推出去砍了,以儆效尤。但是清军没有这样做,这个老头子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最好让他自尽。
孙承宗坦然地接受了,向紫禁城叩头,然后从容自尽。
孙承宗之死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卢象升是悲痛中的最悲痛者,他从孙承宗之死看出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卢象升看着身后的五千士兵,那眼神是凄厉的,也是惨烈的。是该壮烈殉国的时候了!卢象升穿着孝服,带领五千人冲向清军主力。双方从上午打到下午,明军士气如虹,清军死伤惨重。卢象升的部队也被杀得差不多了,卢象升单qiāng匹马挥舞着大刀砍死了几十名清军,最终负伤力竭而死。
在关内,皇太极取得了不少胜利,但是关外的防线就像是用金刚石打造的,纹丝不动。辽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