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逆。兵部尚书梁廷栋极力主张灭袁崇焕三族,后来因为余大成出面才避免了。
余大成半威吓半开导地对梁廷栋说:“袁崇焕其实并没有罪,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只不过是金兵围城,皇上愤怒,需要发泄一下而已。跟你说吧,我在兵部做郎中,已经换了六位尚书,没有一个尚书有好下场。你现在做兵部尚书,如果有天金兵又打过来了呢?你今天灭袁崇焕三族,等于是开了一个先例,以后如果有问题,你得考虑考虑自己三族啊!”
事实证明余大成是很有预见力的,果然后来梁廷栋畏罪自杀。
梁廷栋一听,浑身起鸡皮疙瘩,最后和温体仁商议后,决定给袁崇焕定罪为凌迟,家人充军,母亲家和妻子家的人就不牵连了。
袁崇焕是很悲剧的,刽子手还没动手,老百姓就扑过去咬他。北京的老百姓被皇太极抢掠一番,满心都是悲愤,大家认为是袁崇焕把八旗军引了过来。这就是一代英雄袁崇焕的下场。
相比“汉jiān”范文程混得风生水起,简直让人感慨世道怎么就这么不公平呢!
袁崇焕被杀这件事情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军队的士气,在袁崇焕入狱后,明朝就出现了整支军队沦为流寇的事件;袁崇焕被杀后,明朝出现了整个部队向皇太极投降的事情。
其实,崇祯对杀袁崇焕也是比较犹豫的,从将袁崇焕下狱到最后将他凌迟,中间有八个多月的时间。中途,崇祯也想过把他放出来,再去守边。但最终,皇太极走后没过多久,才一个多月的时间,崇祯就动手杀袁崇焕了。一旦危机解除,袁崇焕就显得没那么棘手了,这时杀他就像杀一只菜鸟。难不成没有袁崇焕国家就不行了?崇祯不信邪。
在杀大臣这块,崇祯可以说深得老祖宗朱元璋的真传。崇祯当了十七年皇帝,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当时的大学士相当于丞相级别)、十四个兵部尚书。此外,他逼死或者杀死的督师包括袁崇焕在内有十一人,杀死巡抚十一人,逼死一人。兵部尚书中,革职的我们就不说,王洽被处死,梁廷栋和张凤翼服dú死,杨嗣昌自缢身亡,陈新甲被斩首,傅宗龙、张维国被关进大牢里……
第五章 大凌河之战
皇太极是一个仁君,没有处死阿敏,只是把他幽禁起来。打掉阿敏集团是皇太极树立个人权威的一个开始,独裁不是一天能做到的,皇太极能够做到有步骤、有程序、有条理地掌握独裁权力,已经说明了他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得上英明。
阿敏的问题
天聪四年(1630年),皇太极有个大手笔,打掉了后金国的第三号人物二贝勒阿敏。
我们知道,当年努尔哈赤就打掉了阿敏的老爹舒尔哈齐,现在努尔哈赤的儿子又开始对舒尔哈齐的儿子动手,子承父业大抵如是。
阿敏犯了什么错误呢?说实话,阿敏的错误也让人非常不理解。他的第一个错误是在征讨朝鲜的时候,纵容部下大肆抢掠,而且把抢掠的东西都运回来。看到这里,让人很纳闷了,打仗不就是为了财物吗?皇太极自己也是个抢劫高手,怎么这时就不理解阿敏呢?而且阿敏也没贪污啊,东西都运回来了。联想一下皇太极曾经提出的仁政,我们就明白了。阿敏同志破坏了皇太极的光辉形象,当然应该被整。阿敏犯的第二个错误更让人不理解了,这是什么错误呢?三个字:打不赢。天聪四年(1630年)五月,皇太极攻下了北方四城: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皇太极让二贝勒阿敏和贝勒硕托带领五千人镇守。阿敏自己镇守永平,总共才五千人,又拨了一些让其他人分守三城。
当时,明朝派遣孙承宗这个老资格的领导收复北方四城。孙承宗确实很厉害,第一天就收复了滦州,第二天又攻下了迁安,这阿敏看形势不对,又不好意思就这么跑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