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1章  第一卷

    第7节  第二章示众1

    锦口是一个并不算很大的山区古镇, 至今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相传还是岳将军抗金的那个年代,金兵入关又大举南下天下大乱,很多北方草民扶老携幼纷纷南逃避命。有几家难民跑了一阵又一阵,几经转折逃逸至此,只见这儿虽然荆棘丛生芦苇如林,可是青山环抱绿水长流, 又地势平缓泥土松软, 倒也不失是个避乱安身的好地方。于是就驻扎下来, 披荆斩棘叩石垦壤又就地取材砍下竹木芦苇搭起了茅屋农舍, 才渐渐地生息繁衍开来, 才渐渐的有了村落有了这个小镇。沿革至今, 许多人家拆了老屋盖新的, 其墙壁不少都是用芦苇就着黄泥糊成的, 本地人俗称“芦壁”, 可见当时这一带芦苇之众先人开天辟地创建家园之艰辛了。

    小镇呈狭长状, 房舍楼宇多傍溪而建, 这条傍着溪水又贯通全镇东西两端而渐渐形成的长巷子,以后就成了小镇的主干街道了。这条临街的溪水称锦溪,它源于四明山脉的腹地,从大山深处七拐八弯地盘绕而来, 又不断地汇集四面八方的小溪小涧 , 流经至此溪面才豁然开阔 , 流量也大为增加 , 故小镇冠名为锦口 ,即锦溪之水一大汇合口之谓也。所建房舍多几栋或十几栋相连成排, 如果站在高处鸟瞰, 这一排排通常总是座北朝南又鳞次栉比的房屋倒也不失为十分齐整有致,十分恬静妩媚。只是这些年来, 小日本打进来又被赶出去, 他们奸淫烧杀无恶不作, 造成这处那处都是断墙残垣焦梁炭柱, 给美丽的小镇留下了太多的创伤和污迹, 也留下了太多的凄惨哀痛的动听故事。

    现在, 这条傍溪的巷道已经浇成洋灰路面了, 长长的街道一眼望不到尽头。街的一边是宽阔的溪水, 另一边一栋一栋的房屋就开张着不少店铺。站在这街道上, 遥望溪的对面, 还可以望见那绿树翠竹丛中另有一个村落, 那就是姜世义的老家溪南姜村了。小镇没有定规的集日, 市面也算不了繁荣, 仅仅每天清晨过后, 街上除了照例徜徉着一些本镇的男女外, 就有众多的山民从四面八方的小山村匆匆赶来就市, 他们三三二二, 或肩挑背扛或推着小车来到镇上兜售些什么又采购些什么, 一时间, 车来人往熙熙攘攘, 给这个平和的小山镇平添了几分热闹和生气。

    姜庚土, 背一根扁担, 扁担的一头挑一圈麻绳子从大溪对岸走来。他过了溪又拐上了街道,就大步流星地在川流不息的男女人流中匆匆穿行。

    这是个墩墩实实的山民, 中等偏高的个头粗壮有力, 平正端方的脸上满是谦和厚道之色。穿一件打了补丁的海昌蓝对襟夹祆, 玄色的粗布裤子的两个裤管子紧紧地裹扎在齐膝高的长统子上山套袜子里面, 下面是一双自家编制的百纽草鞋, 通体上下显得干净利索矫健轻捷。大概是因为赶路走得热了, 他索性解开了那件仅有的空壳子夹袄的纽扣敞开了怀, 这就更绽露出他那饱满的胸肌和坚实的体魄。

    今天,他是临时受东家大老爷姜万石的派遣去车站迎接从上海回乡来的三少爷姜世义的, 给挑行头。他去车站前还得先到街上大少爷的“山货行”去一趟, 约他一同接去。他生怕误时坏事, 所以走得有些急促。

    穿行在人来车往的街道上, 凡遇上熟人姜庚土都笑容满面地主动向人家致意打招呼;凡遇上肩挑推车的或老人小孩他都早早地让过一边, 让人家先过去; 有时看着人家肩挑推车的吃力,还会上去帮上一把。他是一个很懂规矩又乐于帮人的小伙子。

    才走上没多长的一段路, 前面就是警察所和镇公所相连的大门口了。这个平时威严吓人得一般老百姓不敢稍作驻足停留的地方,今天却围聚着好大一堆人。这些人挤成一圈, 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