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传统汉族人看来,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可以得到安息,血脉代代相连,永远传承,一代代祖先的牌位存在于宗祠之中,香火不灭,这就是汉族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无人祭祀的人死后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也不得安宁,处境是非常悲惨的。

    袁锦江把“建立储嗣,崇严国本”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报养恩母求去疏》的两个核心论点,杨素就算是舌灿莲花,也反驳不得,是以他只能打打游击,希望通过别的方式化解此次危机。

    首要的,他得先平息光熹的怒火:“皇上,其实这奏疏不过是满篇的胡言乱语而已。有道是养不教,父之过。善业成熟而生善趣,人天生即存善良之秉性,稚童无知,父母若施以合适的关心与教育,怎么可能会出现‘不孝’的情况呢!”

    光熹瞥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朕知道你想帮朕消气,但也不必如此强词夺理。百善孝为先,就你这番言论传扬出去,那些疯狗的奏疏能把你埋了。”

    杨素干笑一声,有些无奈。其实他说的都是心里话,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他认为,父子关系应该要尽量达到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随着法律的触角伸入家庭,传统家庭道德也正在被逐渐量化取代。

    他叹了口气,轻声说道:“皇上,刚才说到了‘臣,事君者也’,却忘了与‘臣’连在一起的,还有‘子’这个字。袁大人误信谗言,风闻弹劾,也是出于一片孝心,‘臣子’二字,他还是做到了一半的,应该可以”

    光熹一听杨素要帮袁锦江洗白,立即挥手打断:“不过是个沽名钓誉的真小人而已!满朝文武何其多,偏偏只有他一人做这种事情,你的意思是诸位大臣都做到‘臣’,而没做到‘子’,和这个袁锦江一样,‘臣子’二字只做了一半?”

    杨素没想打自己试探性的求情惹来这么大的反弹,只能接着光熹的话头说:“他确实有妄议宫闱以搏出位之嫌,但皇上富有四海之内,仁德之名传扬于天下,若就这么处死他,岂不是圣名有亏?”

    光熹叹了口气,他扫了一眼坤宁宫,说道:“杨卿,你看看这坤宁宫,放眼望去装饰摆设不过十件,御书房和东暖阁你也是去过的,比这里还要少。像朕这样节俭勤政,都要被袁锦江这种人拿来利用寻求名声,若不重处他,朕将来必受这些沽名钓誉之徒的困扰!”

    杨素知道光熹同志说的有几分道理,但是午门外百官就那么跪着,砍了一个袁锦江事小,国家中枢停摆事大,因此他见拍马屁不成,只能脑筋急转,另找出路。

    他沉思片刻,低声说道:“皇上既然知道袁锦江的目的,为什么还要处死他落入他的陷阱呢,这不是帮他成全了直谏之臣的名声,更是做低了您包容天下的气度。处死他只会适得其反,那些沽名钓誉之徒便会如闻到了猎物的鬓狗一般一拥而上,皇上总不能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吧。若如此做,您将被冠以嗜杀之名,遗臭万年了!”

    杨素作为叶一清的学生身份特殊,现在可以说是文官代表,他如此说话就是在提点光熹。意思很简单,文官之中不怕死的多了去了,光熹同志最好把袁锦江当个屁给放了,不然您老就不用消停了。

    也不知光熹听没听出杨素的话外音,他面色不变,盯着杨素看了良久,说:“朕可以不杀袁锦江,但是必须要消除奏疏的影响。杨卿,你应该明白朕的意思吧!”

    杨素心头一松,他从看到光熹廷杖两个青年言官时就感觉到,光熹虽然生气,但是尚未昏了头脑,给双方都留了斡旋的空间。现在大家各退一步,光熹不杀袁锦江,言官们不提奏疏,还是能维持从前的一团和气,至少是表面上的一团和气。

    《崇严国本疏》虽然是通过内阁这个正式途径递上去的,必然会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