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想的太简单了。我华朝每年开凿运河,修桥铺路的工程何其多?国库里就是有座金山,也不够你这么排山倒海穷折腾。”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顿,似是想起了什么:“现在军器局造火器,不过三年一题,用银不足两万五千两,你让国库从哪里变出银子来给你炸山?你还是先让两个夷人想想办法改造了火器吧。”

    杨素心道,钱可不就是军用技术民用化的最大阻碍,哪里是能轻易解决的。他正要低头称是,叶一清却又开口说道:“这段时间,六部尚书天天在皇上面前聒噪哭穷,为师和李正每日都要受皇上斥责,若不是现在六部部部缺银,只怕为师那些政改还被束之高阁呢。”

    国库缺钱,说到底还是政策问题,每朝每代,往往最后都会形成缺钱——加税——缺钱的恶性循环。杨素哪里清楚华朝实行什么税制,只得硬着头皮问:“老师的改革看来是收到成效了?”

    叶一清略微得意的捋了一下胡须,挥了挥手里的奏章说道:“依仗《清丈条例》,仅从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四地豪绅地主手里就清理出了隐瞒田地四十万顷,只有补交税额才可免罪。”

    清丈土地往往是解决土地问题的前奏,想来是“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田多税多,田少税少那一套,虽然可以抑制土地兼并,但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统治。

    套用杨素在后世作报告时说过的一句话,在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国度里,土地税赋改革不过是巩固统治者“笑傲天下”的辉煌殿堂,并不是让跪在殿堂宝座之下的广大民众能够挺起腰杆自由快乐地做人与生活。

    杨素此时当然不会说泄气的话,而是若有所指地说道:“历史遗留问题也是问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就是我朝的进步,就是施政者的功绩。”

    叶一清听了此话,提笔写下“历史遗留问题”六字,斟酌片刻,微笑着摇头说道:“历史遗留问题你倒是会遣词造句,为师心中信念早已坚定,何须你在这里说道。我大华初建,山河残破,经济凋敝,在册土地尚有八十万顷,经过二百余年的发展,在册土地居然仍是八十万顷,可见土地兼并之严重,时至今日,有田者已经十不足一。”

    杨素点头说道:“如若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无田者一遇凶年,所得甚少,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者死于沟壑,长此以往户籍制度崩塌,贫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必然天下大乱。”

    叶一清却没想到杨素作为官场新丁竟然有这等见识,于是他坐正身体,板着脸问杨素:“针对此种情况,为师今日便考教考教你,看你学业可有长进。”

    杨素暗自叫苦,他胆子再大,顶多抄抄诗词,但是完全不敢盗用张居正这些大能的政治智慧,毕竟叶一清此刻对于如何改革必然已有腹案,若是在他看来毫无政治经验的自己说出与他不谋而合的改革策略,只怕自己在他心中不会加分,反而会因此产生怀疑隔阂。此时只能不着痕迹地说一些契合税赋改革精神,为税赋改革做些铺垫的话。

    杨素反复思量之后,开口缓缓说道:“学生离开琼州府时,在搭乘的船上,见识到了船家最奇特的收船费的方式。他的船费只有其它船的六成,但是带的行李却要按重量收费,像学生这种往书院求学的秀才,随身不过一箱衣物一箱书籍,综合下来所需船费与其它船相近,而走商的货郎所带甚多,船费自然就远高他人。”

    “学生以为,行李重量便如百姓之土地,船费便如应缴税额,多田者多税,少田者少税。”

    叶一清眼睛一亮,若有所思地搓着胡须说道:“妙啊,没想到这船商还想到了我们前头!若把原先的船费比作丁赋,那行李的费用便是田赋,为师本来只想到清丈土地,从田赋入手,这船商却是聪明,只收六成丁赋,寻常乘客坐了他的船只怕还会感恩戴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